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回 学道师从广阳君 深悟哲理正德心 (第5/5页)
就可免除今后忧愁,岂能不高兴非常。而王栩却另怀心思,他一路上观察了周边山情,此地是个远离外面纷扰之处,也是学艺修道的安静场所。若是遇到战事惨情,便可到此处躲避,远离战火的危难,安然度过险情,却是个世外善地。他准备作为离家不远的防患之所,就须与这的主人同窗联络感情,说不定还会有所借助,应事先铺路才行,这是他虽还年轻,却见识广博,能走一步看三步,远见卓识的悟性相关,因师傅教导启迪,备而无患的意识使然。 就这样顺利过关,王栩被广阳道君收为弟子,在这广阳山洞窟中,与其他弟子暂住下来,也是较为艰苦,但有王栩的资财支撑,饭食用物大有改善,过的其乐融融。王栩人缘甚好,逢有下山采买等事,师兄弟都主动前去,从不让王栩劳累此事,也是感其财力支持,恩义非浅,不能再让干那杂活,均都感觉心安理得。在此却也愉快,除了广阳道君讲学授课,得空便与王栩促膝交谈,也是论述老子的思想内涵,多为顺应自然天道之说,王栩却也能够接受。偶而也问些哲理深见,比如何为顺应自然?广阳道君便说道:“就如江河流水,若要消除水患,当易疏不易堵,否则便是违背自然天道,还会出现顾此失彼之情,这是上古大禹治水时,经过失败与成功的结论,从而得出的经验。以此类推,万物皆通,这就是祖师老子,观察事物的方法,由此方悟出哲理升华。”讲的是深入浅出,比喻得当,紧扣关要,指引启迪,王栩逐渐领悟透彻。 这正是:拜师学道广阳山,求实不挑名气攀。只向真知获进取,勿管实用与空谈。奉上真诚见面礼,道君师徒笑开颜。陋窟艰辛何所惧,悟得妙论迷洞穿。 王栩惯喜早晨练武,也是众同窗学子所不及,那广阳道君也喜早起,虽然腿脚不便,难于施展早年武技,却能看出些门道,偶有指导妙论,却具见第精辟。当王栩温习兵书战策时,其它学子均莫能解,可广阳道君看后大惊,忙道此为天下奇书,如何获得到手?王栩忙说为前辈师尊所留。广阳道君即说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周朝早已名存实亡,据本师观测,当会群雄争斗,实难阻挡,若这兵书传世,恐怕更会促其大战不止,定然伤及无数民众,或会死于无辜。可要妥当处置,不可流传太广,以免祸害于世!”说的是忧心忡忡。王栩有些不明其理,连忙问道:“如今各国已定地域国疆,就应自守本境,相安无事为好。师尊何就预测,各国会起祸乱纷争呢?弟子心有不明!”广阳道君轻叹口气道,就为一个字呦,此为人之大辟也! 王栩便问为何字?广阳道君即说道:“就为一个‘贪’字!”“何以见得?”王栩急问。广阳道君便不慌不忙说道:“此论乃道祖至论,其曾说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长足也。’此话之意,便是天下有大道,马拉车或人骑,乃正常太平景象!若天下无道时,会遍地戎马兵祸于城郊。因此,祸事之因,莫大于无知足,其罪之因莫大于欲得,也就是贪欲之心!所以,知足者长乐,从而长久富足!纵观如今各大小国,好似已然定邦立国,不可改变。其实都虎视眈眈,暗蓄力量,毫无信义,随时扑向它国获利,这就必然会引起纷争不止。”王栩听后细思,结合自己到各国游历,自知表象下,难于掩盖罪恶,都是伺机而动。深感这位师尊的远见卓识,真是洞若观火。 由此,王栩更加相信,师尊所作出的判断结论,恐以后战乱必然不断,真会陷入到无休止的乱世,自己当有所准备。于是真诚的说道:“定遵师尊教诲,绝不轻易将兵书传出,以防给各国民众,带来过多伤害。”广阳道君便道:“其实就是没有此兵书传世,也难阻挡各国祸乱发生,此大势所趋也!只是应传心正德厚之人,谨防心术不正之辈罢了!要么此书若失传,也实为可惜!这也是前人智慧凝著高论,罕见稀世珍宝!当自行把握才好。”话说的也是无奈之语,王栩自然懂的,于是点头答应。随后王栩问道:“难道说就没有治世之说,能使天下太平,制止各国纷争吗?”广阳道君思索后道:“祖师之论,只是道出人们,应遵从自然法则,否则会得到惩罚!不足于治乱世。而鲁国曾有一先人叫孔丘,却为周礼倡行者,世人称其为‘儒学’,却是治世至论。不过此为盛世之论,乱世未必管用,今听说有其高徒传授,学者众多。”王栩听后点头。 王栩在广阳山学道习武,一晃也有数月之久,对道学论述已有大概了解,深悟不为其所追奉,也是想广学博览,先打根基为要,觉得无甚新意再求。且愈是惦念家乡母亲,就想跟学师告假,要回邺城去看望娘亲。当广阳道师知其想法后,觉此徒志向高远,绝非久留此地之人,于是爽快答应其请求。并对他说道:“咱们师徒一场,我本意是不愿分离,可你绝非此地可留之人,且学道也非有志者所宜。今去后可远寻高师,再获其它学问,方可成就大业。不过实望多见面,这几个学友虽无大才,却也真诚怀善,却也不忍分别。如还记得吾这学师,可要多回来看看,毕竟离家不远,快马不过两三日嘛!以圆我期盼。”王栩听了此话,也是伤心不已,说定会遵师嘱咐,并相约一年后再来会面。之后,便留下足够费用,与师尊同窗们洒泪辞行。 当王栩赶回家乡见到母亲,说是入山学道已结,要到东边鲁国去拜师学儒,也是遵照道师嘱咐,欲学治国之道,丰富知识见解,或要一年半载,才能回家省亲,望娘允准。王秀英见儿子有此远大志向,也就不便再行阻拦,只好与其分别,再次放王栩远行,并嘱咐带好乃父佩剑,以作路途经过三交地,寻访孙武后人信物,王栩自然遵从。这样便赶到了鲁国,到曲阜拜在曾参门下为徒,自是学资丰厚,得到了恩师青睐。可他经过一段修学,遍观同窗学子当中,多为求仕欲望求名利者,却没志同道合之人可交,于是便沉默寡语,直至遇到了乐羊,才算有了真诚可靠的学友。 这正是:学道之路难始终, 皆因志趣所不同。 年少游子心阔广, 博采众长奔远程。 欲掌治世能才术, 渴望超凡建勋功。 可惜天意谁测准? 或遇坎坷阻生平。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