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十五回 求学半途风云变 返乡省亲拜道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回 求学半途风云变 返乡省亲拜道师 (第1/3页)

    第十五回求学半途风云变返乡省亲拜道师

    回前词《六州歌头》

    学奔曲阜,恰逢遇好友。心意通,志向同,笃情久。交往密,互诉本家事,磋文武,结绳纽。观时世,儒道废,前程忧。忆昔坎坷,却有苦甜日,终得报酬。今赴鲁从师,欲得治国术,虽说如愿,唏嘘留。

    返乡探亲,慈母健,合家欢,无忧愁。复辞行,携友伴,进深山,敬尊求。观赏广阳奇景,老君洞,峰坡头。神魂荡,攀登上,过溪流。游子喜归故境,常相盼,难忘教授。见同窗欣然,道君已断准,堪为玄谋。

    话说王栩安顿好家事,便欲再走出学艺,得到了母亲的准允,便到了太行山中的广阳山,拜广阳道君为师,习学道家哲理,对立德树人明训,有了深刻理解。通过数月熏陶教导,王栩不仅学到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体悟,也读懂了道祖老子,顺应规律而为的深邃观点,对道法自然领悟颇深。还在师尊的指导下,武功更有精进,与同窗好友增进了感情,师生情谊深厚。在与学师谈论兵书战策时,广阳道君看到孙武兵法后,心中惊异,称其为绝世奇书,乃高人所著,也因曾经历战事之故,对兵道策谋有直接理解。并告诫王栩不可随意传授,将会造成好战之徒纵欲,而民众遭殃,与天道相违,为道家所不取,当择优而传授,实为稳定家国,使民众少受伤害。王栩欣然遵从,并决心去学治世之术,在师尊指点下,赶到鲁国学儒道。

    在此期间,王栩结识了乐羊,总算有了个知心朋友,也深感到欣慰。乐羊年龄要大王栩数岁,且脾性敦厚,不受哪些儒门子弟,自命清高的学风影响,并不歧视这个性格内向之人,而是主动亲近接触。却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益,从中领略到一个奇者的风范,这是那些轻浮于表的儒门学子,却万万想不到的。乐羊越与王栩交友情深,就愈觉此人确不寻常,其广博阅历无人能比,私下谈论语出惊人,见识智慧绝非凡比,真是个内怀锦绣者,深表由衷佩服。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王栩还暗藏武功绝技,也是真人不露相,知观不一样!那些浮躁好显的同窗,哪里能看懂深沉背后之妙!由此乐羊暗自庆幸,交到了一位难得的好友。所以在早晨寻找避人之处,他便跟着王栩学剑法功技,白日正常听师授课,晚间便约王栩外出逛街,却都是王栩请客吃喝,好似有花不完的钱钞,心中很觉奇怪。

    待俩人交往时间长了,脾性爱好进一步了解,都愿说出心里话给对方听,也好得到欣赏或喝彩。有时也把心中的忧怨,吐露给对方,以得到宽慰和排解,逐步真正做到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大有亲似兄弟之感。在平日话语中,乐羊也了解了王栩的身世,并知晓了他的游历过程,还有拜师学艺的惟妙巧遇,真是崇佩有加,大有缺少阅历的自卑感,决心要设法补上这一课。这时王栩到鲁国学儒道,也有一年多的时间,而乐羊要晚上大半年,虽然有时学的深浅不同,但也互相交流,甚或讨论争竞,切磋弥补,却愈觉长进更快。对过往历史,也就是孔子所著“春秋”,已学的烂熟于胸,甚可倒背如流。对师录论语等,逐步加深了理解,绝不亚于同窗水平,也许是那些学子,大多为当地本国子弟,多无外出游学经历。而他俩却远强于众学子,因入学基础不同,领悟深浅各异,才致如此。

    这样在鲁国学儒道也有近年,乐羊虽学无所成,也对儒家学说有了深刻理解,但国家已是诸侯分立,多国并存,不时会有摩擦争端,互相攻伐越来越烈。面对此情,王栩与乐羊等学子,对师尊所讲儒道之论,也都产生疑问,这些论述固然有其道理,但各国君王只顾本国利益,全都觊觎它国领土。甚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侵吞攻灭小国,兼并其国土为己有,哪还顾及道义之规,简直视周王朝廷为无物,想怎样便怎样。有些嘴里虽也讲些道理,其实都是些歪理狡辩,谁也看明是一己之私,却也无力阻挡,时风日下,难能归正。这些学子所论无人理睬,国君们只顾着那些,能开疆拓土之谋计,用人也是器重能为谋划之士,或能率军征战之人,这些学子难得重用,都有学而无用之忧。因此出现人心浮动厌学之况,师尊面对现实,也是无能为力,只好得过且过,努力维持办学罢了。

    乐羊王栩面对此情,也是有些想法,经常相议若学业无成,人散堂空时,当何去何从?显然忧心不已。这时王栩暗对乐羊说道:“看来我们在此就学,已是朝不保夕,说不定哪日便停讲休学,仁兄不看有多少同窗,悄然退学自行离去,师尊也无好法遏制。看来已是大势所趋,难能挽救呀!不知仁兄是何打算?”说得无奈,想听乐羊的想法。乐羊此时真是心乱如麻,终日惶恐不安,好不容易来到鲁国,本意学成归去,或许能谋个一官半职,也算学而有成,回去能给家人一个交代。可看如今风向,恐怕自己的愿望将会落空,学子们的辛勤汗水,家中的鼎力资助,都会随失学而付诸东流,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无法筹措着落。哪能不心中着急呢?但想到自己交的这位学友,却是个富主,或能帮衬资助些个,还不至走投无路,心中不免显些慰籍,但也难于开口求助,心中总是七上八下。

    这正是:求学之路何维艰,半途而废尽枉然。皆因世情败如此,师生无助奈何天。周礼难复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