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助我  (第1/2页)
    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洪武大帝也是考虑了很多。    他想起的是自己当时吃百家饭。    那个时候面对神元帝国的压榨。    中原百姓都抱团起来。    互相取暖。    于是乎他制定了这一条别具一点自己幻想的浪漫特色的户籍制度。    将一群人放入一个集体。    互相牺牲。    建设这个国家。    可是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现实情况永远比理论假设要复杂得多。这项制度对大明帝国军户家庭和地方社会都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影响。    就比如兵役制度。    虽然说每户军户家庭都要出人服兵役。    但是士卒的入选是需要条件的。    比如说修行门槛。    除了边境士卒,远征士卒和省城皇城士卒。    大部分的普通士卒的修行门槛是天门境。    但是如果这户军户家中在轮到他服役的时候家中没有天门境的人呢?    这该怎么办?    当地的征役部门只说一句,你就算偷个天门境的,也得偷来。    只要按照记录军户的“黄册”向对应家庭要人送去军营、确保人员和记录对应就行了。至于军户内部怎么选人,官吏一概不过问。这就意味着,把选人的责任和权力授权给了军户。    要知道去军队服役是个苦差事,除了参战死伤、疾病等风险外,有时候在去遥远军营的路途上遇到什么盗匪恶兽可能就路途就死了。    都修行到天门境了。    去企业里打工都有不错的前途。除非是一些对修行未来还有着希望,自己觉得天赋还有点谁肯主动去呢。所以,在军户内部,选谁不选谁,被选中的人能得到什么补偿,都需要协调解决。    再者,军户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单位,情况各异。    最简单的军户,不算老年人,只算适龄的,就是一对夫妻加上子女组成的独立家庭。    复杂点的军户,是一个独立小家庭繁衍到几代后的同宗同姓大家族。更复杂的军户,可能是几个不同姓的独立家庭联合组成的正贴军户,各家根据承担义务的主次责任,依次在必要情况下提供正军、贴军、凑军,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可以想见,越是情况复杂的军户,选人过程就越麻烦。    为了应对这项政策,军户家庭不得不大费周章采取很多额外的措施。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    只需要知道。    对于一个朝廷来说。    其实在维持生计的物资资源充沛的时代里。    百姓其实就是一种财富。    他们可以创造财富。    也可以做一些必须由他们做的工作。    因此流民本身是朝廷应该争取的。    但是为什么大明律中,流民主动获得官府身份又这么困难呢。    归根到底还是在《大明律》中。    《大明律》规定。    当军队等组织从事任务时,如果遇到一些散落的流民,可以就地组织他们。    等到相关任务完成。    将其相应入籍。    一些军事官员特别喜欢在从事军事任务前,去一些流民聚集地里抓一批青壮年。    来充当炮灰。    这些流民素来吃得了苦。    比城里出来的公子兵好多了。    江湖传言。    如今北地第一人的起家部队。    骨干就是他在浙南地区招募的两只流民村落。    恐怕这也是永乐版《大明律》中为什么限制流民主动入籍了。    所以流民对于朝廷来说,虽然有时候会变成动乱之源。    但是大抵上还是不错的东西。    为了防止出现被别人利用的情况。    《大明律》对于逼迫流民的,圈养流民的处罚力度相当大。    最近几年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件就是皇城一个大学堂的一位大教习在一个小世界里圈养了一堆流民。    利用时间加速原理。    他培育了数十代的流民。    并将他们用来做人体相关实验。    在被捕的时候。    他并不服气。    他高喊道,他只是运气不好者罢了。    他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奉献几个做做实验怎么了?    当然,这样的发言,让各地的大学堂发起了自查行为。    各个教习都填了无数的承诺书。    但是就如同有人在光网上讽刺的一样。    所谓的承诺书只是让大学堂从中摘取掉责任罢了。    一个大明帝国的百姓做生物志愿者至少要提供一千枚大明银元。    一个流民可能你只需要给他们点不值钱的馒头。    只要这样的价格差距不缩小。    永远有人会铤而走险。    这也是文家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用大明百姓或者是机器人。    他的成本就会增加。    等王安之解释完。    对面那个年轻人喃喃道:“就这么简单吗?”    王安之点了点头,“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他在心里补充了一下。    这么简单是因为他是太原王氏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