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38、儿时偷趣以及其他乐趣(二) (第2/4页)
鳑鲏鱼,是一种周身斑斓,喜爱群游群觅食的浅栖鱼,可能是钓鱼人的“一号”对头)、“麻古垒儿”(阜阳某地方言,亦称“大傻叼”,学名指矛尾刺虾虎鱼,有淡水栖有海栖,头大身小,生性十分慵懒,常趴在水边浅底,贪吃饵料,人以无钩蚯蚓都可钓获,可能是钓鱼人的“零号”对头)以及“草生鱼”(阜阳某地方言词,学名指麦穗鱼,喜爱成群觅食,可能是钓鱼人的“二号”对头)等小物,这也算是“搬鱼”的某种缺漏表现了。 当然了,若人再幸运点,还可收获诸如黑壳虾、刀鳅(阜阳某地方言,学名指中华刺鳅,一种对水质要求甚高、背脊带突刺的淡水鱼种,形似泥鳅,吞食猛烈,常吞钩入腹,顿口后,钓鱼人较难卸掉鱼钩,除非生拉硬拽)以及“筛皮”(阜阳某地方言,又称“叉尾”,学名指中国斗鱼,性凶猛,是一种发好体色后,观赏性很强的斑斓鱼种,可单养,或群养。群养,发色差,单养,发色佳)等野生水产,也算是“不幸”事件中的莫大天赐了。 而“搬鱼”的最显著优点,则是能完全无损伤的捕获鱼虾,就像是趁着鱼虾短暂觅食期间,人安全的把它们从水里搬到岸上的盆里,人只是帮着换个新水源停息,对它们的伤害甚微,所以这种便利的捕鱼方式才被称为“搬鱼”,也是农村稚童间,最寻常的“小打小闹”游戏之一。当然了,“搬鱼”还有一个隐藏的优点,是晴天阴天都可进行,阴天最佳,无畏刮风下雨,除了池塘结冰,堪堪是只要人想,只要有堘(chéng)塘,几乎都能实现,十分的随性。 而除了“搬鱼”外,那时的农村孩童,包括我在内,也会去“钓鱼”。但不像现在盛行着各种奢侈的钓竿,那时候,十分简单,仅以一截晒干了水的竹竿作为鱼竿,仅以一点轻盈盈的泡沫板碎块作为鱼浮(即鱼漂),只“鱼线鱼钩与鱼锡坠”正常化。甚至钓饵,因为孩童们,并不像当时的大人们一样采用麦麸子团“打窝子”,或用酒泡麦粒为饵的方式,通常只是刚从自家粪地里扒到的“香曲蟮”(即红色蚯蚓),也不像当下,市面上卖有种类纷呈的“窝粉”与“饵料”。 但纵然是如此的简陋,却一丝一毫都不影响上鱼,甚至用起来还很顺手。因为“钓鱼”是种追求未知的运动,人的rou眼并不能看到水况,所以能钓到什么,人全凭运气了。但纵然是如此,有经验的人们还是可以根据鱼漂的沉浮情况,来判断咬钩的鱼种,比如麦穗鱼吃钩,鱼漂先缓缓左右晃荡两下,然后迅速沉底,再慢慢浮出来,比如鲢鱼吃钩,鱼漂则是水平躺在水面上,就像是人“错误”调高了鱼漂的位置一般… 而那时最让我深刻的,是用这简陋的渔具,钓到了不少“火头”(亦称黑鱼,学名乌鳢)和刀鳅(即中华刺鳅),甚至还有好几尾筷子长的“鲩鱼”筒子(鲩,huàn,阜阳方言称“浑子”,是一种草鱼,喜浑水,其鱼苗俗称“浑筒子”),以至于变成当时,最让我骄傲的“战绩”了。所以直到现在,我仍相信这句话是真的——“钓鱼,讲究的是人,不是钓竿…” 14、坑里抹澡。 “坑里抹澡”,即是“在池塘中游泳”,通常盛起在仲夏仲秋之间,凭天气热烈情况来驱行。因为从前,家家户户还没有太阳能热水器,所以清凉去污,常常都是要前往池塘的,也因此,使“坑里抹澡”,成为了一项较为传统的“传承”,吸引着无数的男孩。 其实,在徂年,在很久之前,池塘洗澡,并不是男孩们的专利,女孩子也会挈从(qiècóng,指跟随),甚至,连些妇女头子,也会跃跃而来,进入到清汤沐浴。那时,男女是共浴的,也是不嫌臊的,更是不腼腆的,甚至能互相搓背的,并不像现在这样,男女严格分开的。也因此,在那时,这成了每个农村男孩子的人生峰值,没有之一。 虽然现在,有了家用热水器的理由,以及池塘愈挖愈深的缘故,以致于如今,基本上很少人再去池塘中游泳了。再难听到,三五个孩童相互嬉戏吵闹的声音了,也看不到,漂在池波间,恣意“仰白浮”(一种仰身浮泳的凫(fú)水姿势)的场景了,更体验不到“沏猛子”(即潜泳)所带来的阵阵凊凉安静了——仿佛世界离我远去,又仿佛我就是整个世界。 当然,也甚少再经历身体“膀了”(即身体因泡水太久,而皮肤发胀)的酥麻感觉了。 虽然科技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让人们越来越安全,也越来越便利,但细细思量下,有些东西,还真得蛮令人期待的,虽然会有危险存在。 15、摸蜗拉头子。 “摸蜗拉头子”,在阜阳方言中,是这样发音的“mōělǎtouzi”,即是“摸田螺”的意思。因为田螺味美rou嫩,质感紧致,营养丰富,可爆炒,可烀煮,也可炆焖,自古便是农家地区,一道鲜香开胃的时令肴食。也因此,在每年中秋节附近,会有“摸蜗拉头子”的习惯。当然,在每年阴历三月份,也有相关进度,但因为“三月田螺满肚子,入秋田螺最肥美。”,所以一般有善心的人,是不常在阳历三月捕获满肚子卵的田螺的。 而“摸蜗拉头子”,也有着标准,并非去摸最大的,通常人们只摸体型中等的田螺,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田螺,口感更多汁,滋味也更好,也不会柴硬,并非最大时能去比较的。当然了,人们在“摸蜗拉头子”时,往往也能顺捉到许多硕大的“蛒蜊”(方言指“河蚌”),但不会煮来食用,一般都是拿去砸烂后,用腻rou喂鸭喂鹅的。 等人们摸够足量田螺,在拿去食用前,往往需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即“净泥期”,也被称为“换水期”。这是由于田螺通常生存在淤泥砂土间,以水草腐叶为食,因此体内多多少少都会存有点污浊,所以人们捕获它们后,需要多次换干净的水,来让它吐尽污秽,只留下除壳之外的肥腴鲜rou。 但这却不是最后一步。等田螺换水期尽后,人们并不会直接拿去蒸煮,而是会用一壶热水直接浇下,让田螺瞬间死亡,然后厣甲外翻,rou肌露出。这个时候,只需要一根针,人们就能在半天内挑满一碗螺rou了。然后撒盐焗腌后,用猛火加辣或加蒜后爆炒片刻,人们就能出炉出锅食用了。 其实,北方地区的农家是不太带壳食用的,并非嫌弃,而是不会吸,并不像南方地区的食客那般娴熟的嗦螺,也因此会显得有些繁琐,也便情有可原了。但不管怎么说,在秋收节日间,能品尝到一颗颗螺rou,能饮着一杯杯啤酒,也便是最惬意的解乏方式了。 16、捣鸟窝。 虽然我知道捣鸟窝是种坏习,但“捣鸟窝”仍是我儿时,所有同村男孩最常进行的一项活动。顾名思义,“捣鸟窝”重在一个“捣”字,也即是发现巢橧(zēng)不高的鸟儿时,找根颀(qí)长的竹竿,猛然捣去的方式,是一种无需攀爬高树的获鸟方式。 但因为“捣鸟窝”,往往会使窝内的雏鸟摔亡,同时也需要备用长竿,所以那时的孩童们,除了“捣鸟窝”外,更常进行的是“掏鸟窝”,以及“用弹弓打”。 而“掏鸟窝”,即是“探手取鸟”,需要孩童攀爬高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