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9章 化危为机 (第1/1页)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99章化危为机和大臣们斗了几次之后,虽然朱厚照都凭着自己的能耐赢了,但却不是长久之计。 为何? 儒生是有一套理论支撑的,这帮人是带着信仰,前赴后继,其中大多数是怕死的,但也有那些便是向死而生的人。 他不可能次次都是这样争吵、辩论。那奉天殿往后都要变成菜市场了。 因此在安向伯的这份奏疏之前,他已经开始有所准备,忽悠杨慎……也算是其中的一点内容。不管怎么说小孩子的思想还是更容易引导一些。 至他登基之时,至少要改出这种满朝大臣都要和他作对的局面。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只不过在萧敬领着他去乾清宫的路上, 安向伯的这份奏疏,在他的意料之外,就算是他,也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在内。和珅说的好:这么大的国家,他哪天儿不得出点儿事啊? 在朱厚照的心中,国家有许多事都要需要长时间的谋划和准备,当太子的这些年正好可以做这些事。 弘治对他的宠爱、他作为唯一皇子的身份,这都是很重要的客观条件。 但如果有人要阻止他,让他老老实实回去读上几年圣贤书,这,便不好了。万一真给洗脑了,那更完蛋。 朱厚照在乾清宫外准备进去时,转身望了一眼这紫禁城,天色将晚,天空上的红霞低得仿佛都可以够到。 他曾在二十一世纪看过同样的景色,但一切早已不一样了。 宫禁,宫禁,禁住的又何尝不是他们这些姓朱的呢。 入了暖阁之后,弘治皇帝也不需他行礼,直接便说: 朱厚照看了眼锦色奏疏上的票拟,眉目微闪,这事儿要么是有人在背后谋划,要么是内阁默许。 总得来说就是他与部分大臣的矛盾开始激化。 这一点,他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和这些人不一样。 只不过,在弘治十一年,就有给事中上疏,确实早了些。 原本他以为,好赖自己也是太子,上边儿还有个全力支持自己的皇帝,皇帝就生了这么一个,你们再不满意,那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而且怎么说也得忍上一会儿吧。 没想到,真的动刀子杀人,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皇权的威信竟降到了这样的程度。 皇帝晃了晃这本东西,随手扔在一旁。 皇帝早就说过,会有人反对太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弘治说不定比太子本人更加急切的要增强东宫的力量。 弘治皇帝叹了叹气,…. 朱厚照叹气, 弘治始终是软弱, 但是软弱下去哪里是个尽头呢?是不是一直得到完全照他们所言的程度? 说起来,那样倒是可以换一个后世的仁君之名,但朱厚照是现代人,他才不管那些,活着的时候不畅快,难道等死了和阎王爷畅快去吗。 而且,软了一次,下一次想要再硬回去,那难度只会比现在还要大。 再者说了, 他当的是太子,这群人才是大臣。 不是小偷与警察的关系,怎么当着当着还要安分、躲着他们? 那 特么不成了跪着要饭的了吗? 不是刚刚才说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皇帝一愣,他倒没想到太子会问出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还是不想让。 弘治皇帝皱起了眉头, 这些事不是他这个脑袋瓜子能想得通的。 朱厚照话里带着几分诱导, 这句话皇帝听懂了。 弘治霍然一下站了起来,他虽然脾气好,但也有逆鳞,那就是太子, 皇帝心说,你怎么和朕肚子里的蛔虫似的。 嘿嘿, 有句话说的好,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杀齐宽这个事,是这群人都担心、都害怕。 现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摆出这样的反对姿态,可不是某个人的意志体现,是阶级的意志体现,哪怕不是安向伯,也会是张三、李四。 朱厚照想了想,…. 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此人奏疏中的建议,朱厚照就要考虑听一听,因为他也不是神,也不可能做一件事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需要补足的地方,那就是固步自封了。 说句不好听的,有许多改革,即便上面的政策对,真的去执行也会变个样子,如果有人可以提出来,那为什么不听呢? 弘治皇帝面色有些纠结,他似乎在怀疑、又似乎有些害怕,害怕真相会是这个样子。 就像当初李广的账本, 他干脆都放给了朱厚照,自己不愿意看了,当头鸵鸟。 朝堂上也并未因此而有大的调整,朱厚照也从来不提,说老实话,换来换去的还是这帮人,有什么区别。 皇帝眉目微暗,但还是讲了这句话。 朱厚照看自己的父亲也哀叹,他真的是个好人,好人便是希望大家和和气气,也是被自己这个亲儿子推着,于是朝堂上的波澜不断。 皇帝这个时候还在安慰他, 朱厚照其实不是在忧心, 他是在考虑, 以往每一次的波澜……其实多少是他这个太子有意推动的,但这次却是被动接招。 被动接招不是不可以,但缺少了自己的目的,和他的风格 有些出入。 太子经一番思考,头脑渐渐明晰的起来, 皇帝不解儿子用意,但他知道,大抵是又有什么藏在其后。 ==== 虽然之前说,如果多一点的话每天更新六千字,但实际上后来的几天都是七八千字,搞得后半夜睡觉。萎了。今天发两个短小的,让我缓一下。. 皇家雇佣猫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