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8章 酝酿 (第1/1页)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98章酝酿程敏政打开了的窗户,呼吸到京城四月的空气。 手里攥着的则是从南直隶过来的书信, 信中,友人询问近来在江西、福建、山东都有的官员侵夺田地桉是怎么一回事。虽说朝廷对外的声音不是说他们占了地,但豪强之家都能通关系,关系到位什么不知道? 那种说法也就瞒瞒小民罢了。 而人们关心这件事,并不是因为八卦,乃是因为侵夺田地的豪强大户很多。 如果齐宽该死, 那么他们凭什么活呢? 他回身把书信摊在李东阳的面前: 至杀掉李广时,李东阳便知道太子有一颗正道之心,只不过宫里发生过多次的争执,许多人也都看得清楚,便是太子用的方式与他们相差甚远。 程敏政不解。 从他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学宫之事还是这一次的事件,内阁似乎都过于由着东宫了。 东宫,说到底还不是圣上。就是圣上比较宠爱而已,但皇帝和太子差别可大了,东宫有些地方也是有违祖制的。 旁的不说,便是在君前,太宗皇帝的太子敢那样说话吗? 李东阳沉声说, 程敏政完全没想到, 李东阳捋了捋胡子,撇了眼他, 不与士大夫共天下?李东阳心里想着,坏了,合该不是要来一次熙宁变法吧? 当年宋神宗和群臣讨论变法事宜。宰相文彦博反对,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宋神宗问: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就是说,变了法,对百姓好啊。你们这些每天都是老百姓的士大夫为啥不高兴嘞? 于是文彦博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意思就是,我们才是帮你干活儿的! 不过从李东阳这些大儒的角度来说,擅自变法,确实会引起动荡。 程敏政吃过太子一两次亏了,正如先前所言,那个人,不纳谏。 不纳谏在儒家的观念里,可是一个昏君的标志啊。 李东阳是真的带着忧愁, 可怎么让一个太子知道自己错了? 这,他们两位心里都该有数。 其实他们两人这段对话已经是三月时的事了, 当时齐宽之桉刚刚发生,引起了内外。 大约也不止他们两位, 朝中的大臣们在齐宽死之前就有点担心自己的安危,但这种话怎么好说出口,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这种担心,就变成了担心殿下存了这种想要变法的思想。 不然为何如此坚定的杀齐宽? 而且大张旗鼓的派了这么多重臣前往各地专办此桉,要求的就是一定要把田地分到百姓的头上。 弘治皇帝那边,大概是四月初的时候第一次收到针对太子的奏疏, 奏疏言道:储宫,天下之大本也。储教,天下之首务也。自古论有道之长,必曰预教太子。今太子出阁不过一月,书读未及一本,却论道理之短长,且数次喝臣…… 皇帝翻了回头看了一眼姓名:工科给事中安向伯。 微妙之处在于内阁的票拟:陛下圣裁。 这种话什么意思? 内阁的大臣都是傻子吗? 他们看不出来皇帝很宠爱太子? 当然看得出。 所以说这种奏疏,他们应该帮皇帝拟一个驳此人的话才对,那是皇帝的意思。 现在写一个‘陛下圣裁,,不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个安向伯说的有道理? 弘治皇帝觉得有些不对劲, 看来是朝中有人酝酿着对太子的不满,这种不满的发泄口……在本朝就只能是让太子回去读书。 不要再出来逼逼赖赖的。 那话说的不客气的,其实意思就是你才读几天书啊?就动不动要来讲道理。 杀了人之后,总归是不一样的。 以前不管是出宫也好、派个三边总制官也好,虽说叫许多人觉得不对味,但说到底威胁不到自身, 可这次便不同了。 朱厚照在东宫时,正在看杨廷和给他的信,周经是不会跟他报告桉子办理的进度的。只有自己人才会将信息送进来。 他也是有意,把这东西放给杨慎看, 古时候十岁出头,其实也多少懂些事了,再过几年都是当爸爸的人了。 杨慎看了父亲的信,越是看到最后越是觉得触目惊心, 朱厚照挠了挠眉头, 杨慎拱手, 杨慎摇了摇头, 朱厚照诱导的说: 小小年纪的杨慎不由陷入了思考之中。. 皇家雇佣猫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