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往事_第五章 南夷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南夷道 (第1/2页)

    就在南中还在“粉饰太平”的时候,晋王司马炎新任命的益州刺史王濬正在白帝城里搂着“蜀媚娘”喝闷酒。

    按说此刻的王濬应该意气风发,心情大好。蜀汉亡了,后主降了,连刘家最后的王牌,益州水师都成功收编了。就差晋王一声令下,他便可顺江而下,直捣秣陵。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同时来了两样东西,给了他当头一棒。

    羊祜大军进抵荆州,摆明要截他的胡。

    晋王来了一纸密令。莫名其妙地劝诫他戒骄戒躁,审时度势,眼光放长远。

    而且做了个没头没脑的安排,“南中天地广阔,到那去发展。”

    晋王怕王濬明白不了朝廷的深意,还神神秘秘地给他捎了句话,“南中即是天下。”

    王濬半生的心血都在巴蜀,在益州又是栽树,又是施肥,临了到了摘桃子的时候,羊祜提着篮子过来了。

    所以,此刻,他挂印归隐的心思都有。

    蜀女能解身愁,解不了心愁。

    听闻心腹参将李毅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找了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叫来了李毅。

    两人坐在望江楼上煮茶对弈。

    楼外江水滔滔,两岸岩壁高耸、怪石嶙峋,二人望着奇谲的风景,促膝而谈。

    “蜀中青山绿水,气候宜人,比起中原的荒凉,此处才是人间胜境。”

    “李将军好兴致,想蜀主在此间安逸享乐了四十余年,耗尽国之锐气,最终成了晋王的阶下囚,只可惜了诸葛孔明的旷世智才。”

    “主子说的有理,传说诸葛可断前世今生,当年他气绝五丈原的时候,不知是否料到今日。”

    “诸葛六出祁山的伟业,怕是无人继承了,蜀中已是晋王的天下,蜀汉所辖尽入我手,各方州郡上书请降,待蜀汉平定,便可顺江而下。”

    “毅听闻,南中霍戈还未上表请降,此人老谋深算,南中政情民风复杂,主子还需谨慎。”

    “南中与东吴一直交往频繁,若南中投靠孙吴,蜀中将两面临敌。今日南中之于晋王就如三分天下时益州之于刘玄德。晋王也担心南中难以收服,只可惜现在万事俱备,灭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本官实在腾不出手去收拾霍戈老儿。”

    “晋王深谋远虑,主子作何打算?”

    “你去荆州可有什么特别的消息?”

    “回主子,羊祜大军已兵抵荆州,就等主子顺江而下,两军水陆并进,灭吴只在朝夕之间。”

    “可惜晋王却让本官南下南中,收服霍戈。”

    李毅顿了片刻。

    “主子不必多虑,灭吴之事可从长计议。”

    “也只好如此,毕竟晋王待我不薄,灭吴之事只能让给羊祜将军了。”

    “末将以为主子不必担忧,主子可以以一己之力平定江南,但羊祜将军却未必。”

    “哦?你说说看。”王濬一惊。

    “他不敢轻易过江。”

    王濬微微一笑,给李毅倒了杯茶。

    “羊祜绝非浪得虚名,有何不敢?”

    “大人忘了,猇亭驻扎着东吴的精锐水师,正与大人对峙。”李毅说完,敲了敲棋盘。

    “投鼠忌器,羊祜在长江下游,只要他稍有动作,猇亭水师顺水放舟,到时东吴水陆夹击,羊祜的下场只怕惨过当年的曹孟德。”

    “本官在此,猇亭水师岂敢轻举妄动。”王濬低头下棋,用余光看了看李毅。

    “益州水师新降,还需从严整备,主子切勿急于求成。”

    “所以……”

    “所以主子应该给羊祜将军修书一封,告之迫不得已水师撤回益州休整。”

    王濬在棋盘上落下一子,对着李毅露出了诡笑。

    王濬看着条案上晋王的密令,心中如楼外江水,奔腾咆哮。

    突然,他转身从剑架上抽出宝剑。

    望江楼外江水滚滚,怒水击岸的声音如轰雷一般。楼台上,宝剑似划破惊雷的闪电,霹雳有声。

    不日,王濬在李毅的精心安排下,完成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布局。

    东吴驻扎猇亭的水师也十分默契地往荆州派了一支船队。长江沿线的态势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当然,这个局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王濬手中。

    等一切准备停当,他才听从司马氏的“劝诫”,准备亲自出征南中。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濬进兵选了条极其刁钻的路,南夷道。

    话说诸葛亮在五十年前已经为后世所有经营南中的人打了个样。当年诸葛三路大军平定南中,其中马忠率领的东路军就是走南夷道。

    马忠南夷道出奇兵征讨牂牁郡朱褒,先人一步逼近建宁。中路军李恢攻克朱提郡后,打通了朱提官道,这条自古联系南中巴蜀的古道逐渐荒废,数十年来走的人越来越少。

    王濬就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的险路。

    出发前,不少人告诉他南夷道太难走,劝他改道。王濬自有理由,所以没当回事。但当他亲身站在这条古道上时,才明白“听人劝,吃饱饭。”这句话时不时该听一听。

    秦常頞开五尺官道,经略南中,后人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扩展延伸,直达建宁,才有了今日巴蜀通南中的南夷道。说是官道,其实就是山谷悬崖上钎凿火崩的石坑,秦汉两朝拓延不断,才有了今日规模,即便如此,仍然十分险峻。

    往日人通行,到险峻处几乎面贴石崖,脚跟能磕着后面人的额头。

    石道挂在嵯峨高山之中,抬头可见峰峦磊落,低头便是峭壑深谷,人只能用绳索相牵而上,防止跌落。道中随处可见森森白骨,有人的也有驮马的。

    人云蜀道难,而南夷道更难。

    蜀道有些地方驮马不能走,但人能走。南夷道有些地方不仅驮马不能走,连人也不能走。

    不能走就是没路了。

    三千人的队伍一头扎进大山,现在进退两难,急得兵士们啃石头的心都有。毕竟谁也不想在崖壁上悬着,时不时和老鹰对视。

    王濬的倔强将三千兵士带入了险地,但他深信以诸葛亮的智慧,不会走错路。

    所以,这会儿他仍然很倔强。

    此后,王濬也为此收获了诸葛亮死忠粉的名头。为此,他并不介意,就像他刚入蜀中的时候,啥便宜都不捞,只一股脑收了诸葛亮私人图书馆里的所有资料。

    此刻,他怀里就揣着份从图书馆搜来的地图,上面清晰地标着南夷道的各个关口。

    没路了,王濬也没其他办法,只能对着地图望眼欲穿。

    几名偏将聚拢过来,仔细在图上比划着。看完后所有人都想不通,地图显示应该在此处下山,翻过眼前的几座山峰,便可到达一条大河,那里便是有名的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