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撒米节 (第1/3页)
南中首府建宁,建宁郡制味县。 四季如春的地方什么时候都不缺热闹。哪怕是贾勇步的河匪闹得欢,几大家族多少有点不愉快。但南中王牌无挡飞军都出动了,他们自信地觉得区区几个河匪,还不够他们祭刀的。 怡人的气候滋养了怡人的脾性,更何况南中自打诸葛亮离开,就没经历过战火,所以味县城里茶照饮,舞照跳,蛮夷汉子追着婆娘满街跑。 战火纷飞的年月,中原百姓大多死气沉沉。相对而言,味县城里的夷人汉人就缤纷了许多。 大街上汉人、僚子、昆明人,拿剑的、背篓的、牵马的,穿布的、披锦的、罩青娑的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尤其今天。街市里人头攒动,酒肆的小二忙得不可开交,城里的客栈间间客满,茶寮座无虚席。 有上了年纪又有些糊涂的老者甚至惊呼,“诸葛丞相下南中啦。” 街市口的茶寮里坐着一对锦衣华服的同胞兄弟,二人面堂黧黑,虎头环眼,身着华丽汉服,手腕套一对豹皮护腕。 “小二,给你孟大爷上好茶。” “得了,孟干孟通两位爷今天要喝好茶。” 小二应了声。 茶寮里响起了怯怯的笑声。明眼人知道小二这是在拿孟家两兄弟开涮。 两人脸色难看,其中一人要发作,但被自家兄弟拦住了。 看热闹的自顾饮茶,没去理会。 按说孟家在南中的存在感应该排前三,但此时此刻,孟家兄弟却压住火,忍着辱,没跟一个小二一般见识。或者他们觉得根本犯不上。 茶楼不是一般的茶楼,孟家也不是往日的孟家。 选在街市口的黄金位置开茶楼的,是霍家爱念生意经的儿子霍在。所以也难怪这家店小二目中无人。 时过境迁,孟家已经成了南中大姓中的没落户。兄弟俩的祖父孟获“软了七次”的恶劣影响,到今天不仅没消除,反而更甚。 如今南中明面上还愿意搭理兄弟二人的已寥寥无几。 二人没了喝茶的心情,连早上出门想看看热闹的兴致也被店小二败光。 二人拉长了脸,挤进人群。 城里熙熙攘攘,商户基本是汉人,经营着米庄、当铺、布匹还有大大小小的客栈、酒肆、茶寮。 僚子、僰人、昆明人大多摆着小摊点,拿山野的药材、兽皮换些盐巴、粮食等物。 城外的骡马市、僮仆市挤满了来自各郡的蛮夷,还有各地的汉人商贾。 昆明人养的滇池驹是抢手货。南中山高林深,各家部曲以步兵为主,昆明人的马匹多销往中原地区,所以这里有好些外地的汉人客商。 人群中有昆明人问汉人客商:“为何这次要的马匹这么多还这么急?” 汉人嚷道:“你们蛮子知道个啥,中原哪天不打仗。生娃要女人,打仗就要马。有马的上前,没马的让路,少啰嗦。” 有人问道:“蜀汉刘家都投降了,跟谁打?” 汉人道:“你们这些蛮子哪那么多废话,不打仗,你们的马卖给谁去?” 有马的有些不耐烦了,嚷着,“反正打不到咱南中来,赶快验马吧。” 说罢,众人又开始窥牙观蹄,讨价还价。 马市的“八卦专场”刚散,僮仆市里的“行市纷争”便开始了。 南中的各大姓都在暗自扩充私家部曲,买僮仆是最直接的办法。僮仆大多是牂牁郡的僰人,身强体壮、生性好斗,打起仗来,只战死不投降,所以在僮仆市场上,僰人最受大姓青睐。 这会儿,两队“古惑仔”正在行市里叫阵。正面挡事的一个白面八字须,一个满脸头发。 八字须按江湖礼数,抱拳道:“抢人这种事你们董家没少干吧,今天你元二爷都亲自动手了。” 董元一抹胡子,回道:“毛家的人不好认啦,恕董某眼拙,不知是炅大当家还是诜二当家,几个僰奴用得着抢啊。” 八字须瞪眼回道:“买几个人,我哥才懒得管。你给个痛快话,让不让。” 董元笑道:“原来是诜老弟,你小子不去经管你家窑子,跑这来瞎掺和啥。我给你哥个面子,一人一半。” 毛诜气得苹果肌直跳。他指着董元鼻子道:“我可告诉你,今天这批货我必须全部拉走,明说了,这批都是霍家要的货。” 董元不以为然道:“霍家的货,你吓唬我啊,拿老都督令鉴来看看。” 毛诜回怼道:“那玩意是随便给你看的,少废话,赶紧给我让开。” 董元叉腰瞪了毛诜一眼道:“你小子腰杆子什么时候这么硬了,你家窑子娘们的手艺生疏啦。” 说完,董元一个箭步上前,逼得毛诜像只跳蛙,嗖地跌进家丁的怀里。 毛诜爬起来,怯怒道:“元毛子,有种别用拳头。” “就依你,怎么打?” “老规矩。” “哼!”董元哂笑一声,“怕你呀,长本事啦,还是又发育啦,不怕丢人就试试。” 说罢,两人抬起腿,金鸡独立地站着,准备“斗鸡”。两边的家丁们叫嚷着给自家主子加油。 这时,一个人影蹿上展示僮仆的台子。一道银光闪过,一截木桩滚落到台下。两人见状,立刻放下了腿。人影向场中一跃,双脚落地,剑已入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