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读《小王子》(一)  (第1/1页)
    儿子睡前读书时间,开始阅读《小王子》了,每天一章,既相对轻松又明确的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天开始读第一章《一顶吃掉大象的“帽子”》。    我:读完了吗?    儿子:读完了。    我:我们来一起聊聊吧。这一部分讲了什么事啊?    儿子:讲了一顶吃掉大象的帽子。    我:哦,看来你是对这个“帽子”印象深刻啊。什么是一顶吃掉大象的“帽子”啊?帽子这么会吃掉大象呢?    儿子:其实它不是帽子,而是一条吃掉了大象的蟒蛇。    我:原来是蟒蛇啊,那他是真正的蟒蛇吗?真的吃了大象吗?    儿子:那是一幅画。不是真的,不过爸爸,蟒蛇真的能吃掉大象吗?    我:嗯,蟒蛇呢,会吃掉所有他能吞掉的东西,比如人、马、牛什么的。但是大象那么庞大的东西,基本上不会被蟒蛇吃掉的,小象倒是有可能。曾经有一只蟒蛇吞食一条巨大的鳄鱼,然后肚皮撑破了死掉了,可见吞下体型巨大的动物对蟒蛇来说是有风险的。不过蟒蛇每年只要吃上一顿,就不用再进食了。    儿子:哇,吃一顿顶一年。    我:嗯。那么这幅画是怎么来的啊?是谁画的?为什么他会画这幅画呢?    儿子:……(翻了一遍他读过的,摇摇头)    我:我知道为什么你找到了,因为这里写的是“我”,并没有写名字,你不好回答。其实用“我”来写故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你阅读的时候就像作者在你面前给你讲述他的故事一样。所以,当问到人物是谁的时候,你可以回答是“我”或者是作者,都可以。    我:那么“我”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呢?    儿子:(“我”)觉得很恐怖,这是一幅很棒的作品。    我:爸爸觉得可能是(“我”)看了动物世界以后印象深刻,画出来给大人看,为啥给大人看呢?你知道吗?    儿子:不知道。    我:爸爸觉得是想得到大人的认可,认可之后他就能当画家了。因为后面写了他放弃了当画家这个梦想。就像你画了一幅自己很满意的画之后不也是兴高采烈的给爸爸看吗?如果爸爸那个时候不耐烦的让你放下画去学习数学语文的话,你会开心吗?    儿子:不会开心,会很伤心的。    我:嗯,这里的“我”就是这样,没有得到大人的认可,很伤心地放弃了他当画家的梦想。    儿子:可我不会,因为我的梦想不是画家,我的梦想就是一个打工人!    我:哈哈,你太逗了,这个梦想挺棒的,加油吧未来打工人!现在,需要睡觉啦,晚安!    我为什么没有问他所谓的“意义”或讲解所谓“意义”呢?是因为我觉得,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建立阅读习惯试着去记住阅读的内容重于所谓“意义”。等他大了,我也尽量不讲解所谓“意义”。等他读得多了,意义这东西很自然地就开始思考和寻求了,从来就不是别人总结出来灌输给他的,更别提各种总结出来的所谓“意义”是否正确、是否过度解读了。在学校之外,留给阅读一点纯粹。    以上个人看法,不求同意,各自保留意见就好,晚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