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回 广阳道师论兵书 弟子归家赴友约 (第1/3页)
第十六回广阳道师论兵书弟子归家赴友约 回前词《声声慢》 心心相印,亲亲蜜蜜,轻马快鞭奔驰。广阳山耸入眼,崇然仰视。老君洞崖半腰,绿树掩映黛生趣。拜师尊,会同窗,交谈夙愿宏志。儒术不成奈何?应时势,转学兵道战策。或当实用,前程尚凭各自。虽可应诺教授,若成才、还须亲试!约契友,喜从道君竟兴致。 话说王栩到鲁国学儒道,与那些儒门弟子有些性情不合,因其多为求仕之辈,也许是其经历学识不同,或是学思目标相异,竟又采取沉默寡言之态,看似与众难于融恰。可却意外认识了乐羊,因为意气相投,秉性契合,竟能成为了知心好友,也是儒学府堂中的一件奇事,多为同窗学子不解。皆因乐羊与他人有着不同眼光,且喜习武学艺,爱好交游结友,性趣趋同相容,脾性温和不傲,且善解人意,具有谦虚谨慎之态,本身素质较高。王栩与乐羊交往日久,感情不断加深,成为了掏心吐肺的契友,赤诚相待的兄弟。等世道越来越纷乱时,各国君臣均怀贪念,便互相攻伐不断,乱世顿显,儒道渐遭弃用,学子前程堪忧。二人眼看学业无成,只好另谋出路,便商议返回家乡探亲,然后学修兵道,以待天时变化,再作今后打算。 王栩同乐羊回到邺城家乡,看望过母亲之后,便赶往广阳山去拜望师尊,也是期盼已久,自然高兴万分,看到广阳道君等师徒均好,王栩便放下心来。其后谈到天下之事,说到儒家学问虽为治国良策,却难在各国实行,鲁国学子面临失学之痛,全都忧心不已,也是很显无奈。广阳道君便问道:“如今世道既然这样,那你二位又当如何呢?”王栩即道:“儒学实难通行,兵学自会越来越有用!听说各国都在招揽善战人才,就不如弃文从武,研学武艺兵道,亦可今后在各国崭露头角,说不定还算是一条出路。不知师尊认为如何?”广阳道君听后,不禁皱眉说道:“若按道学之说,是不主张征伐拼杀的,认为那是损德背义之事,非为人之善举。可也主张‘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要顺应天道而为,这也叫作‘适者生存’吧!”说完后叹了口气。王栩乐羊听后点头,也是赞同这道学明辨之说。 于是王栩道:“恩师既然说顺应天道,看来这国之纷争乱世,也是难于阻止,我辈当适应才对。听说南边吴越两国,曾明争暗斗,却是强吴被弱越打败,那伍员老相国也自杀身亡,真是悲惨至极!看来还是那孙武军师,自有先见之明,功成名就之后,便抽身隐退,方才得于善终。也不知师尊观阅其兵法后,有何心得见地?”广阳道君微然一笑道:“那孙武军师确为奇才!不仅兵道精通入微,见解深邃,而且观世间人情事故,也是入骨三分。要么会判断出伍子胥,虽功高盖世,为了吴国强盛,可谓呕心沥血,但终会难逃身死冤屈之果。这就是其远谋深虑,实高于它人之处,不能不令人敬服矣!”说完看着王栩乐羊两人微笑。 王栩乐羊听后点头,也表示赞同此说,王栩即道:“看来师尊阅读兵书,还是颇有心得呀!能否说的再精深些,我们也会更受教益!”广阳道君便道:“要说更深明白,倒也不难!就如那越国的范蠡文种二将,虽为国王勾践屡出奇谋,才使其摆脱厄难,卧薪尝胆,最后以弱越战胜强吴,成为新的霸主之国。可范蠡却怀有孙武之智,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归隐于山林水川之中,足见其看破世道隐情,必得于善终。而文种乃伍员之流,虽是奇谋精算,却不能看破潜藏危机,不知功高震主,必被人所忌,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古训,方才落个自刎恶果。皆因还是由贪念作怪!须知富贵与危难始终并存,往往是人在漩涡中,多为茫然不知,还自以为得计,等到危难临头,方才醒悟悔恨,却已是挽救不及。看来人之看事,若无远虑,必有近忧哇!”广阳道君说完,还轻声叹息一下。 王栩听后,便与乐羊对望一眼,然后说道:“吾这师尊曾久经战阵,对兵道战法有很深造诣,原在此学道之时,便十分敬佩心服。我也曾跟从前师傅学过,但毕竟未曾实历军战,只是熟读兵书,难有深解,只有经历战阵考验,才能读懂兵家战策,这也是我师傅的教导之语。所以,我想待兄返家探亲之后,再来拜师学艺,定会有所受益,不知您意下如何?”乐羊忙道甚好,就依贤弟之意。王栩便对广阳道君说道:“我这位学友兄长,是山西面魏国都城之人,名叫乐羊,同我在鲁国学儒志同相契,可说是贴心同窗好友,也意欲改学兵道战策,立志做出一番大事。这回同我一道回家探亲,说好等回来拜师尊学兵道,可能还会约一位学友同来,不知师尊意下如何?”广阳道君即道:“既是汝的好友,吾哪有拒绝的道理?尽可修学此道术,只是此地艰苦,若不怕辛劳,只管前来无妨,我当竭尽所能,授教兵法战谋,如何?”说完自是微笑。 乐羊一听,这位道君高师,已答应收徒授教,不禁心中高兴,连忙站起跪地行礼,口中说道:“学生乐羊,交这王兄弟为好友,以拜尊师授教,这就叩头行礼,待回来时,定将束脩献上,再请师尊查收!”说完磕了三个响头。广阳道君忙说道:“这王栩学子,是吾所收爱徒,已是钱财有供,足于保证我等师生温饱无虞,你们恐也不富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