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 梁山好汉 (第2/2页)
就行。 还有,在这个时空,“豹子头”林冲并未被逼上梁山,想来不至于落个悲情英雄的凄凉下场了吧。 不管怎样吧,所谓的“梁山好汉”终究没有“一百单八将”之说,也终究成不了气候,只在一地流窜滋事,迟早被官兵收拾了,或者被“招安”。 招安成本低哪,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朝对待起义的态度,始终是以招安为主。之所以不选择强攻,因为皇帝有如下苦衷。 一、本朝的地方兵力十分虚弱。立国之初,鉴于楚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尾大不掉的教训,采取了“强干弱枝”之策:朝廷的边军和守备国都的禁军兵力强大,但地方州郡的兵力却十分虚弱。 在咸平三年,黄州知州向朝廷上奏当时地方守备如何松懈: “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堕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 此时距离大定开国刚刚过去了四十年,地方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但这并未引起朝廷的警觉,地方上优秀的士兵,还是被源源不断调往边境,防备北燕和西宁。 二、文臣不想大动干戈。大定“重文轻武”,文臣获得了充足的话语权,皇帝也信誓旦旦: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大定许多宰执大臣都出自贫民阶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吕蒙正和范仲淹。 吕蒙正年幼时母子被逐出家门,贫困不堪,他自述是“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后来成为状元宰相。 范仲淹自幼一贫如洗,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但这也没耽误他日后成为一代贤相。 这些寒门子弟能通过科举走上高位以后,更加能懂得民间疾苦。因此,对于这些为了生存而不惜铤而走险者,更多了恻隐之心。 另外还有一点,从文臣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一是文臣们不希望武将通过干这些相对“简单”的活而得到提拔;二是如果皇帝让文臣们去领兵,而他们可能会把局面搞得更糟。 三、频繁动武太烧钱。大定一朝,深受“三冗”的毒害:冗官、冗兵、冗员。所以,尽管经济发达,但因其被“三冗”所拖累,仍然是“积贫积弱”,所以,再挤出仅有的银子去平乱,实在不划算。 动用武力不仅太烧钱,还容易引起后遗症。比如,一些将领为了贪冒战功,很可能会滥杀无辜;一些士卒为了中饱私囊,很可能会烧杀抢掠。 这些行为,都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反复发作,成为王朝的心病和永远填不上的窟窿。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不会闹到不可收拾。 通过招安,一些绿林好汉被朝廷开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不仅不再作乱,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同行”反戈一击。 以大定皇帝热衷于招安并“以暴制暴”来看,宋江参与到了平王虎、田庆的战役,是非常有可能的。 李纲便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 “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 先落草,再招安,后做官,这几乎成为大定庶民走向“人生巅峰”的独门上升通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本朝实行招安的初衷,不是出于对起义者的深深同情,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消灭其他的匪盗,以达到“以乱治乱”的目的。而为了吸引宋江们受招安,朝廷当然要开出合适的“价码”。比如,赦免他们的所犯之罪,同时给予加官进爵。 而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rou”这种比较低级的生理需求以外,还有追求成就、获得他人尊重、达成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在那个时空,宋江被招安是其最好的归宿。他曾以一支精干的力量横行河北、山东,官军数万莫不能当,但张叔夜仅仅用简单的谋略就将其逼降。 很显然,这只能说明北宋末年的地方官军,战斗力已经掉到了渣都不剩,而宋江们的战斗力并不能说是强到逆天。 历史上的这种流寇式打法,如黄巢、李自成等,其规模虽然达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最终结局无不是覆灭而已。 这些,是可以预见的。宋江闹的越凶,只不过是想要获得更大的被招安的筹码,而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