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二百七十五章 英雄好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五章 英雄好汉 (第1/2页)

    “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

    那个时空,被宋廷招安后,给宋江们的官职是巡检史,根据《宋史·职官七·巡检司》,巡检的职责是“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也就是各地的公安局长或者武警中队长、大队长,也就是说,给宋江们的官阶高,官职低。

    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然而,《大宋宣和遗事》说宋江被招安后跟随朝廷大军去征讨方腊,这就有点扯了,或者说作者考证不严,把彼宋江当成了此宋江。

    方腊可是黄袍加身称过帝的,势力比宋江的梁山好汉大得多。剿灭方腊用了十五万大军,里面还有精锐的中央军——禁军,而打败宋江只用了临时招募的不到两千人的地方部队,双方差距明显。

    那么,为什么会有宋江参与征讨方腊这事呢?天下的事太过巧合,因为在征讨方腊的宋军中还真有个将领叫宋江,重名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jianian邪录》记载童贯率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将领;《三朝北盟会编》引《林泉野记》又说刘光世、杨可世、宋江三路捉拿方腊;《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则说赵明、赵许、宋江都是王涣的裨将。说法不一,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确实有个宋江参战,只是这个宋江将军不太有名,史书上没有给他专门立传。

    《折可存墓志铭》给出了宋江的最终归宿:

    “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意思就是,宋将折可存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役,剿灭方腊后升了官,官阶是第三十阶武节大夫。率部队回师的路上,接到皇上的命令,顺手灭了宋江,连升三级,把宋江的武功大夫这官抢了来。

    这说明,宋江在二月投降,不久后又反叛了,然后,在五月再次被打败。估计这次,折可存不会手软,宋江凶多吉少。

    是性格本就反复无常,还是自知不会有好下场而亡命一搏?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在冯过看来,即便当了“皇帝”便违背初衷的方腊让人不齿,那也远比宋江英雄的多。

    若依着那部名著所描绘,所谓的“梁山好汉”其实就是无法无天、穷凶极恶的土匪。

    梁山根本不是替天行道,只是一个黑社会的团伙而已,一百零八将只有鲁智深配得上英雄,其他人最多算个好汉,有些人的举动实际是禽兽不如,实属人渣。

    梁山上没有耕地,所以军粮一部分是靠几位出身地主阶层的头领捐献的,柴进、穆弘、李应、卢俊义四位头领捐献了全部身家,也有被捐献的。其他钱财和军粮更多是透过抢夺而来,朱贵的酒店就是个黑店,坑害往来客商。梁山几次出征是为了筹集军粮,他把军粮拿出少部分给普通百姓做个样子,大部分带回梁山,手段和土匪一样。如果说宋王朝依靠苛捐杂税来剥削广大底层农民,梁山是依靠抢夺和下三滥的手段获取资金粮食,手段也不光明,和土匪又有何异?

    梁山攻破一座城池,拿到少量的粮食分给大众,自己拿到了大多数。但是随后撤军,既不留守将领军队驻扎,也不把民众迁走。城池还得被政府军所控制,宋朝政府知道一城的粮库都被掠夺殆尽,岂肯善罢甘休,他们势必加大对当地平民的剥削,获得的粮食还得交上去,还得额外再交,梁山军实际是在变相的向城中居民掠夺粮食。

    三打祝家庄,二打曾头市是纯粹是黑社会的火并,一个黑帮和另一个黑帮的较量。打祝家庄是因为时迁被捉,祝家几位领导人口出狂言,结果梁山大军去教训教训。攻打曾头市是因为曾家抢了给宋江的马,曾家也是口出狂言,结果梁山军两次讨伐。攻打大名府是为了救卢俊义,卢俊义落得如此下场都是宋江。吴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