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章 辽东叛军 (第4/5页)
璋面前对质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为了这件事情,朱元璋还连杀了好几个封疆大吏。 “没有,没有,我们是来送万民书的!”李顺从怀里取出来一份万民书,恭敬的递给了方世玉道。 “殿下,一定是锦衣卫,滥杀无辜,欺行霸市,他们抓了蓝田县令陈大人,可这陈大人,真的是个好官,十足的好官啊,他怎么会是贪官呢!” “他在我们蓝田县,兴修水利,搭桥铺路,赈灾难民,功德比青天啊,蓝田县在他的治理下,发展的也是很快!” “如今锦衣卫突然抓了人,说是陈大人贪污官粮,参与了驸马都尉的走私一事,可陈大人这么好的官,他怎么会贪污官粮,更是牵扯上了杀头的买卖!” 李顺泣不成声的说着。 似乎在他心里,就只认准了,这陈大藻,就是个好人好官。 “陈大藻?这个人我倒是有点印象,锦衣卫上报说,他在蓝田县,明知欧阳伦贩卖朝廷严令禁止的违禁品。为了帮助欧阳伦凑齐五十辆大车,监守自盗,贩卖了一千三百石官粮,那些官粮,可是老伯们灾年的时候,糊口的粮食!” “没了它们,一旦蓝田县出灾情,乃至整个西安府出现灾情,朝廷的赈灾粮还没过去,老乡们就要饿殍遍地了!” 大明朝廷在每个县城都有官粮仓,州府里是大粮仓,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灾情的时候,朝廷反应不及时,物资运输不到位。 让老百姓出现饿死的事情。 蓝田县的规模,官仓内每年储备粮是一千五百石,近十九万斤,熬粥节省的话,足够西安府调粮的时间。 而就算整个西安府都是灾情遍地,有了这笔糊口粮食也足够朝廷腾出手从其他地方,快速运输赈灾粮过去。 也足够朝廷腾出手从其他地方,快速运输赈灾粮过去。 或许还是会饿死人,但这个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李顺道:“陈大人不会的,他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偷盗官粮的事情,肯定不是他干的。” “爹,会不会是王师爷干的?”李顺的儿子,李麻开口说道。 闻言,李顺用力的点了点头,看着方世玉道:“对,殿下,您一定要明察秋毫,我们县里的师爷,jianian险恶毒,善于钻营,这件事情,可能真的是他干的!” “师爷?”方世玉眉头紧蹙,这个名头他是知道的,师爷就相当于县令的私人秘书,在明朝以前,地方官的师爷,都是地方的乡绅担任。 而到了明朝,乡绅力量虽然没有什么减弱,但世家大族是彻底废了,而朱元璋也摒弃了乡绅做师爷的前例。 让县令自行招募,而这样一来,师爷在朝廷就是不挂名,没名没分,县令自己掏钱给师爷发薪水。 这也是为什么底层官员养不活家人的原因。 李麻道:“对,对,肯定是他没错了,他家就是做粮食买卖的!” 微微错愕,方世玉看了看身边的小太监,迟疑道:“那老伯希望朝廷怎么处理?” “最好能放了陈大人吧,他真的是好官,官复原职,继续在我们县做县令最好不过了。这万民书,是蓝田县的百姓自发写的!” “都是民心之言论啊!” 李顺神情激动的说着。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这件事情,扑朔迷离,朝廷还要仔细查一查,如果真的如同老伯所言,那朝廷一定会秉公执法。” “来啊,送几位出宫,先安排在驿馆休息,我去见陛下!”方世玉说着,看着一群小太监把李麻父子爷孙三人送出了皇宫。 转过身,方世玉叹息一声,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迈步向着养心殿的方向走去。 毕竟老爷子要他来做这件事情,也要他回去复命。 或许老爷子是真的想让这种民告官的事情,一直传承下去! ...... 养心殿。 方世玉望着正怡然自得的老朱头,躬身道:“陛下,我回来了!” “问的怎么样?聊了些什么?”朱元璋神色平淡道。 上前两步,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方世玉这才开口说道。 “根据他们口述和这万民书,我倒是认为,这件事情或许和陈大藻没什么干系,那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师爷,反倒可能是始作俑者!” “那你打算怎么办?”朱元璋好似在考校方世玉一般,语气严厉的询问道。 方世玉心中犹豫,迟缓半晌,这才开口说道:“我也没什么好的办法,无非是查明实情,如果那个师爷真的是始作俑者,陈大藻的罪责倒是不至于死!” “若真的是师爷做的,你打算让陈大藻官复原职吗?”朱元璋继续追问着。 微微摇头,方世玉语气笃定的说道:“官复原职是没可能了,他既然参与了这件事情,不论他是被迫,还是如何,他卷进去,明知道欧阳伦贩卖的是朝廷禁品,还帮助欧阳伦寻找大车!” “姑且算他被胁迫的,但他一个县令,对这种事情,置之不理,不管,欺瞒不报,就是他的罪过,如果没有这封万民书,他死一百遍也够了!” 方世玉抿了抿唇,这万民书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处,但他确实是民心不假,这件事情,反倒还要朝廷小心善后了。 朱元璋肯定的目光看着方世玉道:“锦衣卫已经查过了,盗窃官粮一事,都是蓝田县的王师爷一手督办的,陈大藻的话,你认为如何责罚?” “按律当然应该杀了,以儆效尤,但是,孙儿想,既是在蓝田县深的百姓爱戴,他的为官执政还是向着百姓,和朝廷是一条心的。” “官复原职就是拿着朝廷的律法在地上摩擦,杀了就是让蓝田县的百姓失望惋惜,甚至在背地里骂朝廷。” “杀不得,用不得,不如把他流放辽东吧。这是孙儿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方世玉权衡利弊。 蓝田县的一县百姓,当然不可能动摇大明的国本,但有的时候,这民意,既然可以折中顺从一下,为何一定要逆着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好,你能有这个心就够了,不过今天,朕还要给你上一课!”朱元璋最终给方世玉做的决定,下了评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朝廷统治百姓,也需要百姓的爱护。 只要还百姓活的过去,哪怕是吃糠喝稀,他们也会认为是盛世,因为吃得饱,而老朱家只要让朝廷和军队吃得饱,他们的统治地位,就不会有动摇的可能。 “陛下?”方世玉微微一愣,老朱头要给自己上课?难不成还是要拿自己的《精兵是如何练成的》,来给自己上课? 朱元璋道:“朕刚刚定鼎天下的时候,神州之地,尽入朕之手。” “那个时候,还有丞相,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杨宪!” “杨宪这个人,聪明劲是有的,他在扬州的治理,确实得到了非常丰厚的成果,当年朕北巡,视察民情的时候。路过扬州,繁华无比的扬州城,千里埋骨地,百里无鸡鸣,繁华的扬州,只剩下一十八户人家,人丁几十个!”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