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54.艺术的多样性 (第4/4页)
人的胜利,但却绝对不是少数的失败。 所以,许鑫只是用一名导演的视角,说出来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他很喜欢这部电影。 喜欢它的构图,喜欢它的色调,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以及那种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的江湖气。 是的…… 许鑫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一种……存在于市井之间独有的江湖气。 很有趣。 就像是一个老大爷在门口晒暖,给你讲述起了一段看似荒诞,实则荒诞,可却能引起你深思的曾经。 而听到了他的话后,一些人陷入沉思。 但评审团主席五星詹姆斯下士却并没有。 他只是问道: “那么,说句题外话,如果这是最终审核,你们会给它投票么?” “我不会。” 没想到第一个说出来这句话的,竟然是许鑫。 甚至,他都没有多加考虑。 而见众人又看向了他,许鑫只是微微摇头: “我承认这部影片很棒,他主题很明确,镜头感、视觉感带给了我极尽的享受。甚至在电影上市后,我会买一本dVd回去反复研究。但是……在我的感觉之中,他给的太满了。没有留给我任何思考的可能性,甚至这位导演的对称美学,在我看来都是一种桎梏。 其实就像是我刚才说的那样。大家都在讨论它的主旨,它的思想……但这部电影的节奏是他始终强压着我的头在看。 没有共情,没有思索。他没有留给我一丝一毫的延展空间。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比如那段关于废墟、文明、野蛮的思考……但还不够。 它是一部好电影,毫无疑问的。但导演把边界设定的很清楚。我不喜欢这种四处碰壁的感觉。我所有从他电影中诞生的想法,在延伸的重点都会碰壁,这种边界感,是我最不喜欢的。所以我不会。” 罕见的,许鑫直接盖棺定论。 “他很好,但没那么好。当然了,也可能这只是我第一次看,或许以后会更改我的想法也说不定。” 而他话音刚落,一旁的克里斯托弗也点点头: “我和许的观点一样。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甚至是我今年看到过的最有意思的电影之一。但就像是许说的那样,导演用华丽的技法讲述了一个很棒的故事。可它塞的太满,留给我们欣赏的地方不多。” “没错。” 伊朗导演法拉哈尼点点头: “我们只能跟随着他的想法走,这太独裁了。我同样不是很喜欢。” “我倒觉得这样的做法很棒。” 83年的格蕾塔耸肩: “如果是最终评审,我会把它列为金熊的备选之一……抱歉,和你们意见不同。但我喜欢这种叙事结构下,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甚至我不赞成你们那种观点。我们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电影,却不是导演的电影。艺术可以包容,但最重要的是艺术家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部电影,我很喜欢。” “我和格蕾塔的观点一样。” 以童星歌手的身份最开始入行却活跃成丹麦着名演员的崔娜·蒂虹也加入了讨论。 紧接着,有一个算一个,大家就这部片子是否足够进入但最终角逐,以及是否会投票开始各抒己见…… 凭心而论,这才刚放了一部电影,就开始聊这些显然有些没必要。 毕竟这才哪到哪…… 但包括工作人员这边却似乎都不意外。 显然这种场景并不少见。 也确实不稀罕……在他们眼里,就这才只是两边倒。 一边觉得很好,一边觉得好是好,但不够好…… 他们还见过因为一部电影,几个评审吵架吵了一上午,最后对着骂街的呢。 这种cao作……简直毛毛雨啦。 大家就着这部《布达佩斯大饭店》聊了接近半个小时。 最后才在詹姆斯的“调解”下停止了讨论。 原因无他。 第一天上午,大家来的比较晚,9点半才开始。 而这部影片放映完之后,又聊了半个多钟头。 该吃饭了。 詹姆士·沙姆斯这个老家伙就跟刚才的讨论争执源头不是他一样,笑呵呵的用眼镜布擦了擦眼镜: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去吃午餐吧。下午还有几部电影要看呢。” 至此。 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讨论结束。 很两极分化。 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 可结束之后,格蕾塔在起身后,却对许鑫说道: “许,中午有空没,我和你讨论一下我编写的一个剧本。你刚才有些灵感启发了我……” 台上是“对手”。 可台下却成了朋友。 乍一看还挺荒谬的。 毕竟刚才带头冲锋,觉得这部电影特别好的人就是她。 但许鑫也不觉得有什么。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通过半个小时的讨论,他觉得不仅仅是他,而是在座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对方”不是什么草包。 这种良性循环的学术交流下,成为朋友并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他爽快的点点头: “好啊。” “哈~这顿我请。各位,我们先走啦。” 很直白的美国妞对其他人挥了挥手。 率先离开。 许鑫礼貌致意,接着跟了上去。 同行之间的交流就是这样。 有真本事,聊得来,顺眼,那就多聊聊呗。 不过这姐们也确实能侃,俩人坐餐桌上就是一顿天南海北的聊。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说。 说了快一个钟头,1点出头的功夫,大家再次回到了放映厅里。 上午才看了一部,这二十来部电影,可得抓点紧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