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绍武三十年 (第1/2页)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四十九章绍武三十年绍武三十年,春二月。 诺大的京城热闹非凡。 御驾出京,亲耕农田。 这项活动施行了二十余年,皇帝从来没有断绝过,以至于文武百官门都习惯了。 料峭春风依旧带着寒意,路边的枝叶则含霜带水,病恹恹的,好似没有从冬天回过神来。 朱谊汐背靠软枕,鼻梁上不知何时挂起了眼镜,右手边则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孩童,穿着大红色的小袄子,小脸较瘦。 左手则是一岁的孩子,小脸红扑扑,着黄色短袄,挺着小肚子,在侄子的逗弄下,嘿嘿傻笑个不停。 二人互相闹着,颇有趣味。 两岁的是太子的幼子,而一岁的则是他的第四十二子,去年出生的,模样可爱。 其母亲则来自于中亚,是老四辽王献上了阿拉伯美人。 原本出生的皇子数量是超过五十的,但架不住病害太多,夭折了十余人。 未满十二则不轮序,故而只能才四十二位。 儿子太多,以至于让朱谊汐对夭折都免疫了,顶多伤心片刻就了事。 毕竟感情这东西,在一个月见不到几回面的情况下,实在是培养不出来。 轮序在二十以内的皇子们他倒是关切许多,后续的,他甚至记不清楚模样了,经常需要太监的提醒。 「爷,到了!」车外传来了门冬子的声音。 「嗯!」朱谊汐哼了一声,吩咐车内的宫女道:「你留在车里照顾他们,莫要着了风了。」 言罢,厚厚的车帘掀开,他加快速度地出了车。 踏上矮凳,脚步亲近地面,金丝银带鹿皮靴则被污泥沾染。 他浑不在意。 出现在他眼前,是一片平整且正方形的农田。 田埂上的杂草,似乎都带着某种秩序,齐整划一。 田里的麦根与野草,也消失了七七八八。 这完全是一副已经翻好的地。 一刹间,门冬就注意到了皇帝脸色的变化。 他服侍多年,哪能不晓得皇帝的心思,这群人典型的是好心办了坏事。 「爷,要不换块地?」 「不用了!」朱谊汐轻笑一声,回首看了一眼身后的皇子们: 「今天咱们不种地,改开荒!」 「准备犁耙和锄头,让牛歇歇!」 这下,皇子们心中立马哀嚎一片。 「皇爷爷,我也想去耕地!」 这时候,年仅十岁的皇长孙,朱辅炚则兴致勃勃而来,出口问询。 这是他第一次被带来参加这项活动。 「好,你负责撒种子,别让你那些皇叔们偷懒!」 带头的皇十九子虢王,朱存棋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他是目前在京最年长的藩王了,时年十八岁,前面的十八位皇子都分封海外就藩,用不到两年就到他之藩了。 几年前,荷兰人将整个南洋让与了大明,仅留下保持自由贸易和路线,以及最惠国待遇。 由此,昔日绍武二十三年分封的十二王,基本都有了藩国,等待之藩中。 当然,皇子们能力和年龄没有达到,国相种田经营的时间就不断地延迟,从三年变为了五年,或者八年,甚至要经历两任国相。 毕竟目前的皇二十六子霍王,如今还不过十四岁,得等上许久了。 于是,从皇十九子徘到了皇二十八岁,最少的十三岁,十位皇子加一个皇孙,就在半亩地上开始了人工开荒。 捡石头,除草,翻地,当做牛来拉犁, 其中的辛苦难以言表,一个个满头大汗,衣襟都湿透了。 皇帝则乘着凉,嗑着瓜子,看着这群儿子干活。 同样,站在皇帝近前的则是五位内阁辅臣。 首辅是黑瘦脸,留着短须,写着精明强干的阎应元,性格刚中带柔,政治上能妥协,不至于让内阁闹得不可开交。 可以说,他对于内阁的掌控并不差前任朱谋多少。 次辅,则是刘湘客,他是多年的老人,从群辅一跃而上。 群辅中,排第三的是历任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的于成龙,他身材高挑,是众人中最高的,胡子也是最多的。 其次,则是在地方转悠近二十年的郑森。 相较于其他四人,他身材最魁梧,不像是文臣反倒是像武将,留着上唇的短须,显示其母去父在。 居于末席的,则是着名的疤脸进士王夫之,他神情严肃。 阎应元、刘湘客,于成龙都是北人,王夫之、郑森都是南人。 不得不说,其中尽显皇帝的心思。 朱谋在当了几年的首辅后,虽然年龄上依旧显得年轻,但他却识趣地在去年辞任,回家养老了。 内阁的样子,也显露出如今朝廷和地方上的形势。 崇祯、天启年间的前朝老臣,多半退出了官场,主力变成了绍武年间的进士们。 对于绍武皇帝来说,这群绍武年间的进士,他尽显威望。 甚至不需要通过内阁,就能直接把控官场局势。 「陛下,去年冬草原白灾盛行,今春怕是要饿死不少的牛羊,朝廷得预备一些粮草才是……」 阎应元拱手,额头上皱起一个川字,显然是心头极不舒服。 「预备多少?」 朱谊汐随口道。 「福国三万石,梁国四万石。」 「那就去安排吧!对了,漠北地区怕是也不安生,是不是也要赈济?」 「陛下圣明,北海倒是储存了不少的粮草,应当是够了!」阎应元拱手道。 朱谊汐点点头。 征服草原,真的是个亏本买卖。 在中原,丰年和灾年是少数,平年是寻常,但在草原上,隔三差五地就有白灾,隔三四年就得赈济一回。 不救还没办法,不然人家就得造反了。 当然了,比起兵灾,这点粮食又算不了什么。 所以朝中众臣们虽然心中不悦,但却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 幸亏是藩国属于自己人,这要是羁縻之地,那早就不理睬了。 报告完坏消息,阎应元则立马说起了好事: 「陛下,经过多年的迁徙,东北三地迁入了四十万众,开垦荒地两百万亩,建造村落两千余,新设八县。」 「吉林粮食已经自给自足,黑龙江也初见成效了。」 朱谊汐闻言,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