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四十八章过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过渡 (第1/2页)

    时间悄然来到了十月初。

    郑森登高而望。

    作为陕甘总督,他对于陕北的情况颇为了解。

    这里是一片贫瘠之地。

    在前明时,榆林是九边之中数一数二的穷困之地,也是军户逃亡最多的地方。

    当年参加闯贼和西贼的兵马,多数是这些边军。

    大量的耕地退化,变成了沙地。

    而那些军官们则贪得无厌,侵蚀的军户们为数不多的土地,而又狠心的压榨他们。

    在洪武年间,这里的军户就已经崩了。

    如今在绍武初年,所有的卫所被废黜,成了府县。

    但榆林府的贫困,并未减轻许多。

    郑森来到山坡土垣上的一处村落。

    大小十几户人家,拥有的耕地不过百余亩,而且都是那些旱地,需要从一里外挑水吃。

    庄稼的用水,只是村落之中唯一的一口水井。

    郑森披着长袍,目光凝重。

    在他的视线之中,眼前这家人用的是纯粹的夯土房,木门被黄沙吹着残破,破了好几个大洞。

    妻子卧在床榻,用被子遮住头不敢见人。

    男人则穿着长裤,低着头,满脸的麻木。

    “咯吱——”

    他打开水缸,黄河水泛着黄色的浑浊,缸底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黄泥。

    而一旁的米缸,则只有寥寥半缸小麦。

    附近几个缸中,都是黄豆,绿豆,黍米等杂粮,想来是秋收后用小麦换来的。

    如果真的只有小麦的话,一家人根本吃不饱。

    “你那婆娘怎么不下床见人?”

    这时,跟随在身后的榆林参将,则呵斥道。

    床上的妇人胆颤心惊,裹着被子准备下床,但却被郑森阻止。

    “想必人家也有难处,或许是病了呢?你如此怕是不近人情了!”

    郑森随口道,显然并不以为意。

    而那男人则张口道:“不是草民无礼,实在是家里穷的叮当响,就连裤子都只有一条,我们夫妻轮流穿。”

    “我如今下来了,婆娘就只能上床了……”

    闻听此言,众人默然。

    郑森也忍不住叹道:“还是我们冒昧了!”

    言罢,他从怀中掏了掏,一叠百两的银票闪了众人眼。

    他有些尴尬的收回去,一旁的随从识眼色地掏出两块银圆给男人。

    “这两块钱拿去,买点布做衣裳,顺便把门修修!”

    说着,他就径直离开。

    整个村落,就连狗也只有数只,显得格外的寂静。

    郑森心里堵得慌。

    平日里他一向以救国爱民,致君以尧舜而自居,本以为经过二十来年的时间,整个天下就已经太平了。

    但是不曾想到,所有人都说是盛世的情况下,还有如此贫穷的人家。

    这是在打他们这些人的脸啊。

    “督抚,榆林太穷了!”

    趁着这个良机,榆林知府哭诉道:

    “偌大的榆林,八个县,百姓基本上都是之前的军户,只有不到二十万口。”

    “人缺水没关系,但是架不住庄稼缺水,沙地又多,刚刚够满足吃食,军队都是千里迢迢从延安府运来的粮草。”

    “许多百姓眼见河套分地了,都巴望着去河套呢,放牧也比种地强啊!”

    绥远设立后,榆林不再是边镇,但临近河套,故而常驻军也有两三千人。

    “军队的伙食,怎么也要管住的。”

    郑森郑重其事道。

    作为陕甘总督,民政不在他的管理范畴,最重要的就是督导军务。

    这也是为什么他四处巡查的原因。

    一旦军队出错,倒霉的就是他了。

    “可,督抚,从延安府赶到榆林,数百里地,腾挪的厉害,期间的损耗很大。”

    这时候,驻扎在榆林的参将则苦笑道。

    大明的规矩,地方上军队,县为巡防营,然后就是把守关隘的驻派京营。

    总兵坐镇省城,重要的关隘则是参将,副总兵分驻。

    他们不仅管理京营,也是地方巡防营的双重领导。

    陕西省是仅次于边疆的重镇,故而京营直接派驻了四千人。

    “那就再寻办法!”

    郑森眉头一蹙道:“我就不相信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督抚,末将以为,可以花费银钱从河套府勾买一些粮食过来。”

    参将低下头,轻声建议道。

    “哦?何来?”

    “黄河唯利一套,河套府种了数十万亩地耕地,不缺河水,长势喜人,粮食众多,是整个绥远最重要的粮仓。”

    “虽然距离我榆林较远,但架不住都是平地,沿着黄河往东走,拐个弯,再走个百余里就到了,反倒是能省了不少工夫!”

    郑森神色一动。

    无论怎么说,水运总是比陆运省钱的。

    而且延安府的粮价本来就高,在运到榆林之后,怕是会更高了,河套的平价粮吃着,反而更好。

    “我会上书朝廷的。”

    郑森点头道。

    改换军粮之事,可由不得他来做主,这都是兵部的安排,他只有建议权。

    不过,以他的圣眷,怕是大家都赞同居多。

    忽然,郑森想起来了:“你们这可种番薯?”

    “应该是没有!”榆林知府摇头道。

    “越穷的地方,就应该越要种番薯!”

    郑森郑重其事道:“你莫要以为我插手地方民政,但这实乃是救民活民的好东西。”

    “番薯藤可以喂猪,喂鸡,番薯不挑地,一亩地能收数千斤,实乃是一等一的利器。”

    “尔应该多看公报,莫要奉行什么无为而治!”

    被其一点,榆林知府瞬间脸红了,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

    郑森也懒得理他。

    对于这些老派官僚,尤其是内地官僚,他们见识不到什么是商税,同样也不想变更,一直都是萧规曹随。

    但种番薯这件事,已经实行快二十年了,榆林竟然还未普及,着实是失职。

    回到榆林府城,郑森抑制不住心中的烦躁,开始给皇帝写起了密折。

    对于贫穷之事,他倒是一笔带过,反而着重言表了内地官吏的笨拙,以及老态。

    他建议皇帝,可以将边海官吏调换至内地,可以更好的治民安民。

    “唉,一千字够了!”

    郑森忘了时间,看着满满一篇的字,他立马醒悟过来。

    皇帝一直要求言简意赅,三百至五百是最佳字数,不然的话,皇帝怕是熬夜都看不完。

    “陕北如此贫瘠,可让其迁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