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_第四十六章养廉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六章养廉金 (第2/2页)

宽,不宜过用,不如每年赐银十块?”

    阎应元试探性地说着。

    堵胤锡则瞅着皇帝脸色,补充道:

    “吏部合计全国文武在四十万,七品以下五十而出,二品以下六十而出,每年致仕者约两万。”

    阎应元哑口无言。

    低品的胥吏他倒是能以十块打发了,若是高品的文武,十块钱就是对他们的侮辱。

    “既然致仕品阶不同,那年俸也不同。”

    朱谊汐叹了口气。

    在封建社会,三六九等,是必须分的。

    普通人哪有什么养老钱,最重要的是满足官僚阶级的利益。

    即,拿普通的赋税,来让官僚集团安然养老。

    不过官僚集团有科举这个道路在,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日后可以预料,日后财政拮据了,官僚们绝不会罢免,而是选择加税。

    “七品以下的,年领十块;七品上,四品下,年领五十块;四品以上,年支百块。”

    人数众多的胥吏占据八成名额,这钱也并不算太高。

    堵胤锡不愧是阁老,他掐手一算,片刻就得出了数字:

    “年支约百万。”

    “但陛下,每年都有官吏致仕,长此累积,十年后就是五百万。”

    “最多也是五百万了。”

    朱谊汐挥了挥手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岁而终的人不少,致仕的官吏们领个十来年就会过世,这点钱算不得什么!”

    一旁的阎应元心中长叹。

    全国赋税的半成,一省之财,专门负责用来给官员养老,这实在是大手笔。

    堵胤锡想劝,却又张不开口。

    这种仁政,虽然是由皇帝主张,但他这个首辅也能捞点功劳,提高威望。

    不过,内阁中他资历最深,阎应元不过入阁一年,明年入阁的几年必然是乖乖做小,不敢乱来。

    这渔翁得利的滋味,是真的爽。

    “这钱嘛,户部出一半,内帑出一半,到时候每年通过天下钱庄来汇通。”

    “陛下仁德!!”

    二人忙拜下。

    您老若是早说内帑分担一半,我还在那焦心干嘛。

    “内阁具体弄起章程,等到明年开衙时就颁布吧!”

    朱谊汐摆摆手,让二人退下。

    不过,阎应元最后还是补充了一句:“不知这笔钱唤作何名?”

    在明初,这种钱叫做道里费,因为是回避制度,官员异乡任官,但到了中后期,大米都折钞了,更何况这钱。

    至于半俸,全俸,那是特恩,而非常例。

    “算作是官员们清廉正直为民的余韵吧,叫养廉金。”

    内阁中书们平日里倒是紧闭嘴巴,但这事关他们,以及万千同僚们的福利。

    一时间,在这大冬天,消息传遍了京城。

    许多官员们喜极而泣,议论纷纷,都言语当今才算是大明最有良心的皇帝。

    增加俸禄是一,养廉金养老是二。

    就连堵胤锡,也间接的获得了威望。

    可以预见,待其死后,一个上好的谥号是肯定的。

    朱府。

    五十来岁就致仕在家养老,朱谋似乎一瞬间就老了十岁,脸上的褶皱耷拉着,鬓间满是白发。

    他握着书,半躺在榻上,鼻梁上架着眼镜,神色悠闲。

    “爹,您看,这算个什么!”

    儿子回到家,将养廉金说了一遍,愤愤不平:“这要是在几个月前说下,您老还会下来?”

    听着儿子口中的不满,朱谋放下书,呵斥道:“你懂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乱说话,老子打不死你。”

    儿子面色惶恐,不得不低头认错。

    朱谋才叹道:“人这一辈子,最忌讳的就是不知足。”

    “你老子我在宗学里混几年,然后是街上的混混,偷鸡摸狗,连请名贿赂长史的钱都没有,好端端的中尉就弄没了……”

    “勋贵,阁老,首辅,一步步,也不满足,还想坐更久,但这世道哪能十全十美?”

    “也好,致仕了,也就歇息了……”

    致仕后的那几天,他愤愤不平。

    但如今,他已然心平气和。

    回顾那不到一年的首辅官途,错漏实在太多,想起来就令他脸红。

    况且官场上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致仕后也可以再起复。

    歇一歇也好。

    他一路上顺风顺水,三十出头就成了尚书,然后六部轮转个遍,又顺利地进入内阁,骄横的性格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如今致仕,除了一些勋贵,文官寥寥无几,这又何尝不是失败?

    元旦日大朝会,驻京的各国使臣朝拜,中规中矩。

    待到正月十六,元宵节后,封了一个月的衙门才算大开,官老爷们开始做事了。

    大明公报则直接用粗大的字体:何谓养廉金?

    一瞬间,天下官场沸腾。

    养廉金的设立,无异于解决了许多人的后顾自忧。

    去年刚满五十,从三老任上致仕的袁江,拖着瘸腿走了几百里回到了家。

    从军中再到地方,任职了十来年,回到家中时应该是享受含饴弄孙的生活,但架不住老妻生病,积蓄去了大半。

    若不是有几个军中老队友资助,他早就卖了田地了,如今一把年纪还要田里下力。

    雪还没化,他就得cao心来年的肥料问题,那个紫云英许多人家都有,可他却没余钱买种子。

    儿媳妇大了肚子,快要生了,得照顾营养。

    家里的犁坏了,得找铁匠修下…

    尤其是明年儿子要去那学院就学,学费上还缺了五块,这可关乎儿子的秀才功名,怎么也不能省。

    加一起,起码得有八九块的窟窿。

    “我恨啊!”袁江拎着浊酒喝着:“当时怎么不贪一些?不然怎地这般辛苦筹算!”

    想到一些同僚快活的养老,就他这个自诩清廉的糙汉,到老辛苦省钱节约。

    为皇帝,为朝廷,他忙活了一生,就这么糟蹋了自己。

    这时,他儿子冒着风雪,从外闯入家中:“爹,大喜事啊!”

    “有甚喜事?朝廷免税了?”

    “陛下恩德,拂荫众官,为致仕的百官发养廉金。”

    儿子雀跃着,朗读起来:“七品以下每年领十块,身死为止……”

    “若是官员殁于任上,其妻则同领之,身死为止!”

    “陛下仁德,陛下仁德啊!”

    袁江喜极而泣,直接跪在炕上,磕头不止:“陛下心里是有咱的,给咱们这些老兄弟养老……”

    有了这十块银圆,不知解决多少困难,简直是雪中送炭啊!

    只有儿子考上秀才,那一切都值得了。

    想到这,他咬着牙道:“小王八蛋,你若还考不上秀才,老子活劈了你。”

    “爹!”儿子眼巴巴道:“您老可得长命百岁,我算了,您要是活到一百,那可有五百银圆呢,够买几十亩地了……”

    “兔崽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