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 二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2/2页)
有人跪死于东宫门外,有人接连上书劝谏。 可却还没有谁敢当面恳请,出这番话。 “太师所的‘大乱’,是指什么?” 赵穆面色平静,慢条斯理问道。 他倒不觉得,闻太傅是为世家话,可能更多是出于大周江山的稳定。 登基大典还有一段时日,若是逼急了,谁知道盘根错节的四大门阀会干出什么事。 “世家门阀乃是朝中基石,杀一人可以儆效尤,杀十人可遏制贪腐,杀二十人、三十人可肃清风气。” 闻太师语气诚挚,发自内心道: “但殿下若是杀百人,那便会无才可用!若是杀千人……那就是下皆反!万众所指!社稷动摇!” “无论金沙帮牵连有多广,干系有多大,殿下尚未登基,立足不稳。” “且不九边军镇之兵权,就是卫戍皇城京的二十六卫,也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在手里。” “这个时候贸然打压世家门阀,殊为不智!” 赵穆颔首,并未恼怒。 只是笑了两声,轻声道: “太傅所言甚是。” 闻太傅老脸浮现惊喜与笑意,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皇储竟然如此通情达理,认同自己所。 “那殿下准备……” 他满怀期待。 “但是,本宫不会召回黑龙台。” “他们还要继续查下去,直到把范阳卢氏,陈郡谢氏全部拉下水,这件事才能罢休。” 赵穆眸光幽深,淡淡道。 闻太傅面露惊愕,似是不解。 据他近日以来的仔细观察,这位皇储殿下并非无谋之辈。 外界所,什么任由后宫专权,导致被阉宦蒙蔽,纯属无稽之谈。 “殿下胸中早有定计?可否对老臣言?” 闻太傅端正神色,冒着被治大不敬之罪的风险,抬头看向那位风采过人,俊雅出尘的年轻皇储。 “太傅以为下二十六州,是本宫的,还是世家的?” 赵穆笑着问道。 “念下与世家共治。” 闻太傅也不避讳,直言道。 “好!本宫再问太傅,为何历代子皆不能革除门阀,独揽大权?” 赵穆笑意更浓。 “非是不能,而是无益。” “子皇权与世家门阀之矛盾,是死结。” “但凡人君掌权,必然会压制世家,乃至于遏制士族。” “因为他们一旦坐大,便会架空皇权!反之亦然!” 闻太傅畅所欲言,好似辩论一般。 “可即便子独揽大权,治理下并非一人可行之事,始终还是要依靠士族稳定地方,维系中央威权。” “要知道朝臣官员,八成来自于四阀,剩下两成则是分润于寒门富户与地方豪强。” “殿下想要收权,可以徐徐图之,不必如此急牵” “打压四阀,提拔新贵,再重用寒门。” “最迟二十年,这些叱咤风云的顶级世家,便不复如今的风光。” 赵穆拍手赞赏,出声道: “太傅之见,实为深刻。” “可二十年太久,本宫只争朝夕!” 闻太傅神情一变,他从话音当中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坚决之意。 赵穆声音淡淡,继续道: “朝臣十之八九皆出世家门阀,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无非是因为选官之标准,由他们所定。” “按照德行,名望……选士,选良才。” “遵从这样的规矩,寒门之下的农家子,等于绝了踏进仕途的门路。” 闻太傅眉头紧锁,感觉有些不妙。 他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位囚于冷宫,此前从未见过外面地的皇储殿下。 所的每一字、每一句,似乎都在酝酿着什么。 “殿下,圣人经典本就难得,想要读书,想要明理,自是艰难,非一般人家可以供养。” 闻太傅心中紧了紧,言谈之间少了几分随意。 “事实确实如此,可也不应该如此。” “圣人,要教化万民。何为教化?读书明理便是。何为万民?下人也!” 赵穆眸光幽深,恍如渊海。 无形之中,给人莫大的压力。 “圣人从未过,只许世家门阀诵读经典,不让寒门子弟有上进阶梯。” 闻太傅张了张嘴巴,想要再些什么,却是无法反驳。 就如同范阳卢氏,自称诗礼传家。 祖父卢垣乃是海内文宗,注释经典,解圣人之言。 何等荣耀!何等声名! 可卢垣之所以能如此,除去自身学问深厚,与他是世家中人不无关系。 到底,还是要看出身。 “那殿下……想要如何做?” 半晌后,闻太傅问出这句话。 他望着坐于上首的年轻皇储,视线之中所浮现出来的倒影,并非什么束发少年。 而是一条威严隆重,气势骇饶庞然黑龙。 张口之间,自有吞吐日月的宏伟格局。 “殿下还未登基,子之气就已经比先皇更盛!” 闻太傅既是欣喜,也有担忧。 “不瞒太傅,本宫欲遴选下二十六州之英才,废除世家门阀所定下的规矩!” “自此以后,再也无需凭德行选栋梁,以出身论高低!” “州府郡县,凡我大周子民皆可参与!” “主考圣人之学,策论经典,以及当下时政!” “优者入选,劣者黜落!” 赵穆轻描淡写,随意拿出治国方略的其中几篇。 侍立于一旁的云漱玉双手接过,款款而行,交给浑身颤抖,如遭雷击的闻太傅。 “科举……殿下若想做成此事,便要与下士族,世家门阀为敌!” 他仔细看了好久,其中阐述极为细致。 将科举分为五级,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而后,其下还有划分。 关于考试内容,更是全面。 甚至还包括律法、算学、工,此类被视为奇技yin巧的科目。 最令闻太傅感到震惊的,是里面还有适用于幼童的启蒙读物。 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诸如此类。 意思简单,朗朗上口,却是蕴含至理。 “连几岁的幼儿都照菇了,殿下所想并非泛泛空谈,而是早有准备。” 他越看越心惊,只觉得大有可为。 “与世家门阀为敌?那又如何!” 赵穆眸光开合,令人不敢直视。 “下大势浩浩汤汤,顺者昌,逆者亡。” “何为大势?本宫所做就是大势!” “世家门阀若是不愿执行,那就去死好了!” 平平淡淡一句话,好似振聋发聩的轰隆雷声,震得闻太傅的脑袋嗡鸣。 他捏着那几篇科举、蒙童之学,良久不出话。 “殿下,圣人也!” 叹息一声,闻太傅躬身弯腰,如此道。 “老臣愿为科举之试,贡献几分努力。” “只不过,如何解决书贵、纸贵的问题?” 赵穆微微一笑,似是成竹在胸。 他抽出其中一篇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方略论述,其中有两道奇术。 一为“印刷”,二为“造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