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一章 湖底旖旎! (第3/4页)
尾饰物,此处指旗。 桂旗:以桂木做旗竿的旗,形容旗的华美。 攘:此指挽袖伸出。神浒:为神所游之水边地。浒,水边泽畔。 湍濑:石上急流。玄芝:黑色芝草,相传为神草。 “余情”二句:我喜欢她的淑美,又担心不被接受,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振荡,形容心动荡不安。怡,悦。 “无良媒”二句:没有合适的媒人去通接欢情,就只能借助微波来传递话语。微波,一说指目光。 诚素:真诚的情意。素,同“愫”,情愫。 要:同“邀”,约请。 信修:确实美好。修,美好。 羌:发语词。习礼:懂得礼法。明诗:善于言辞。这句意指有很好的文化教养。 抗:举起。琼珶:美玉。和:应答。 “指潜川”句:指深水发誓,约期相会。潜川,深渊,一说指洛神所居之地。期,会。 眷眷:依恋貌。款实:诚实。 斯灵:此神,指宓妃。我欺:即欺我。 交甫:郑交甫。李善注引:“切仙一出,游于江滨,逢郑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弃言:背弃承诺。 狐疑:疑虑不定。因为想到郑交甫曾经被仙女遗弃,故此内心产生了疑虑。 收和颜:收起和悦的容颜。静志:镇定情志。 申:施展。礼防:礼法,礼能防乱,故称礼防。自持:自我约束。 徙倚:留连徘徊。 “神光”二句:洛神身上放出的光彩忽聚忽散,忽明忽暗。 竦:耸。鹤立:形容身躯轻盈飘举,如鹤之立。 椒途:涂有椒泥的道路,一说指长满香椒的道路。椒,花椒,有浓香。 蘅薄:杜蘅丛生地。流芳:散发香气。 “超长吟”二句:怅然长吟以表示深沉的思慕,声音哀惋而悠长。超,惆怅。永慕,长久思慕。厉,疾。弥,久。 众灵:众仙。杂沓:纷纭,多而乱的样子。 命俦啸侣:招呼同伴。俦,伙伴、同类。 渚:水中高地。 翠羽:翠鸟的羽毛。 南湘之二妃:指娥皇和女英。据刘向载,尧以长女娥皇和次女女英嫁舜,后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往寻,自投湘水而死,为湘水之神。 汉滨之游女:汉水之女神,即前注中郑交甫所遇之神女。 “叹匏瓜”二句:为匏瓜星的无偶而叹息,为牵牛星的独处而哀咏。匏瓜,星名,又名天鸡,在河鼓星东。无匹,无偶。牵牛,星名,又名天鼓,与织女星各处天河之旁。相传每年七月七日才得一会。 袿:妇女的上衣。猗靡:随风飘动貌。 翳:遮蔽。延伫:久立。 凫:野鸭。 “凌波”二句:在水波上细步行走,溅起的水沫附在罗袜上如同尘埃。凌,踏。尘,指细微四散的水沫。 难期:难料。 “转眄”句:转眼顾盼之间流露出奕奕神采。流精,形容目光流转而有光彩。 “气若”句:形容气息香馨如兰。 屏翳:传说中的众神之一,司职说法不一,或以为是云师,或以为是雷师,或以为是雨师,在此篇中被曹植视作风神。川后:传说中的河神。 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女娲:女神名,相传笙簧是她所造,所以这里说“女娲清歌”。 “腾文鱼”二句:飞腾的文鱼警卫着洛神的车乘,众神随着叮当作响的玉鸾一齐离去。腾,升。文鱼,神话中一种能飞的鱼。警乘,警卫车乘。玉銮,鸾鸟形的玉制车铃,动则发声。偕逝,俱往。 六龙:相传神出游多驾六龙。俨:庄严的样子。齐首:六龙齐头并进。 云车:相传神以云为车。容裔:即“容与”,舒缓安详貌。 鲸鲵:即鲸鱼。水栖哺乳动物,雄者称鲸,雌者称鲵。毂:车轮中用以贯轴的圆木,这里指车。 沚:水中小块陆地。 “纡素领”二句:洛神不断回首顾盼。纡,回。素领,白皙的颈项。清扬,形容女性清秀的眉目。 交接:结交往来。 盛年:少壮之年。莫当:无匹,无偶,即两人不能结合。 “抗罗袂”二句:举起罗袖掩面而泣,止不住泪水涟涟沾湿了衣襟。抗,举。袂,衣袖。浪浪,水流不断貌。 “悼良会”二句:痛惜这样美好的相会永不再有,哀叹长别从此身处两地。 效爱:致爱慕之意。 明珰:以明月珠作的耳珰。 “虽潜”二句:虽然幽居于神仙之所,但将永远怀念着君王。潜处,深处,幽居。太阴,众神所居之处。君王,指曹植。 “忽不悟”二句:洛神说毕忽然不知去处,我为众灵一时消失隐去光彩而深感惆怅。不悟,不见,未察觉。所舍,停留、止息之处。宵,通“消”,消失。蔽光,隐去光彩。 背下:离开低地。陵高:登上高处。 遗情:留情,情思留连。想象:指思念洛神的美好形象。 灵体:指洛神。 上溯:逆流而上。 长川:指洛水。 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 “揽騑辔”二句:当手执马缰,举鞭欲策之时,却又怅然若失,徘徊依恋,无法离去。騑,车旁之马。古代驾车称辕外之马为騑或骖,此泛指驾车之马。辔,马缰绳。抗策,犹举鞭。盘桓,徘徊不进貌。▲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