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5 自比项橐  (第2/2页)
他贻笑大方。”    这个时候,程颢也上前一步,脸色严峻,目光威严,整个人宛如出鞘的利剑,充满了压迫性。    “高衙内,你如今不过双十年华,甚至比很多太学生都要小,凭什么做太学生的老师?你认为你有这个资格吗?”程颢毫不客气。    “不错,人贵自知,你做博士,可曾想过天下悠悠众口?”    “非是老夫看不起你,你想要做博士,至少再等二十年,千万不要误人子弟。”    二程打了个头,其他几个博士也不甘落后,纷纷出面谴责高大全。    换成是寻常人,这一通训斥,只怕就晕头转向了。    这八个人,在江南的文坛,已经是最顶级的文豪了。    被他们质疑,在江南文坛是混不下去的节奏。    很多太学生看到这一幕,都感觉有些心疼高大全。    到底还是底蕴太浅啊,又和蔡京站了边,导致被八大博士群起而攻之。    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们找不到高大全丝毫的赢面。    被这几个人质疑,高大全也不着脑,很是淡定的说道:“诸位博士,你们攻击我的点,好像都在我的年龄。难道年幼就不能做博士?天下何时有的这条规矩?”    时语滞。    明面上,确实是没有这个规矩的。    但是这早就是不成文的潜规则了。    高大全打破了这个潜规则,偏偏他们还不能说,因为太学生大多都是年轻人,在年轻人面前主动表示规则要打压年轻人,那是在给高大全助攻。    所以他们没办法直接反驳高大全,只能另辟蹊径。    程颢训斥道:“年龄当然不是做博士的绝对依据,但是你如此年纪,行事又不成熟,如何教导别人?”    “我行事不成熟?或许吧,但是我高某人做人做事顶天立地。官家犯了错,我一样敢打他。太后虽然位高权重,但是高某在知道她乃jianian诈之人的情况下,一样会出面揭露这一切。高某的人品,天下有口皆碑。这如果算是不成熟的话,那高某宁愿永远做一个不成熟的人,也希望把这种不成熟的品质教给所有的太学生。”高大全义正言辞。    程颢想弄死高大全的心都有了。    尼玛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人就是恶心啊,他连反驳都不敢。    不过程颢没话了,高大全却有话说。    “程博士博览群书,可知道项橐此人?”    程颢面色一变。    他当然知道项橐。    高大全一说出来这个名气,他心中就暗叫糟糕。    “诸位想必也都听说过项橐吧,孔圣人乃是至圣先师,可是依然尊七岁的项橐为师,这才是大胸襟大气魄。诸位都自认为孔圣门徒,为何无人继承孔圣这种胸襟?”    高大全的质问,让在场所有人都无言以对。    因为项橐这个人的名气确实太大了,又牵扯到了孔子,他们根本连反驳都不敢反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就是孔子在遇到七岁的项橐之后出的感慨。    很多年前,九州还是各州乱战的局面。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七岁的项橐。    正巧孔子坐车路过,项橐他们筑起的“城”挡住了孔子的道。    孔子见状,即问坐在城内的项橐:“小孩,你怎么不避让车子?”    小项橐毫不惊慌,从容应对:“从昔至今,只听说车避城,哪里听说过城避车?”    孔子闻之,无言而对,只好绕城而过。    车子绕过“城”后,孔子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坐在“城”内的这位非同寻常的孩童,觉得蛮可爱,于是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孔子问:“你知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项橐不紧不忙地回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一边听一边抚掌,口里念道:“善哉!善哉!”    待项橐答毕,孔子说:“我车中有双6局,和你一起玩玩怎么样?”    谁知项橐却说:“吾不博戏也。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    一番富有哲理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难堪又佩服。    接着,项橐反问了孔子三个问题:“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的是:“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另外,流传至今的两小儿辩日,其中有一人正是项橐,而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是无法回答。    项橐对孔子说:“人们都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俺讲清楚呢?”    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    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直到现在,项橐也被认为是九州神童的典范,而孔子不以年纪论英雄的风范,也让后人赞叹不已。    高大全借项橐自比,虽然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但是从情理上来说,他们还真挑不出来什么错。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