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零九章 诏书 (第1/2页)
第五百零九章诏书 “……朕受隋开皇帝恩宠,常思报效,数年勤恳为国,尽心竭力以报皇恩。9W0W7W8.8C3A4I6h5o7n8g6w7e9n8x0u2e30.9c7o9m8至大业年间,朕任二郡太守,不敢一不念君恩。大业九年,大业皇帝北征,朕为大业皇帝督办粮草,恰逢期会,闻得杨玄感谋反,朕率百名亲卫,连夜北上…………” 斜靠在御座上,李渊是侃侃而谈,不似在上朝议事,倒似一老人回忆过往,与众人聊天一般。唐瑛站在李渊侧,时不时地为他端上茶水,让他润润嗓子。裴寂则低头垂睑,保持着淡淡的笑容。 李渊过于啰嗦般的自我回忆,并没有让大上的群臣们感到不耐烦,相反,多数人此时心里都在同这个即将离开皇帝宝座的老人。多少年的风风雨雨都过来了,正是要享福的时候,却被亲儿子给弄下了皇位,怀着丧子之痛,黯然离去,这种滋味,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此时的啰嗦,不过是为自己找回面子而已,认认真真地听着,也是给这个老人一丝安慰吧。 李世民也没多少想法。上面坐的毕竟是他的父亲,他父亲侃侃而谈的那些过往,有许多都是他耳熟能详,甚至是亲经历的。从十一二岁开始,他就一直跟随在父亲边,那些战役,不管是打击流民,还是镇压义军,又或是与突厥人作战,发生在大业年间的那些事,随着李渊的丝丝回忆,都几乎是历历在目了。 “……大业帝常年滞留江都,置百姓于水火,朕不忍心,起义兵只为匡扶社稷。后虽受百官推崇,朕最终坐在了这里,然,朕知道,天下臣民之渴盼,四海一统之艰难。朕承此社稷历久,更知其艰难之处,殚精竭虑……” 李渊不紧不慢的声音回响在大之中,武德九年的时光在李渊的回忆中慢慢展现在众人的眼前。李世民一边随着李渊的话在回忆过往,同时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父亲谈起这么多往事,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一种回忆,也不光是为了面子上的好看,还在于回顾他们李家的发家史,有种告诫隐含其中。是呀,皇帝之位来的并不容易,江山不好打,也不好守呀 “……武德四年以来,赖文臣武将为国尽忠,大军dàng)平四海流寇,功臣昭昭,献俘太庙,大唐上下,渐太平。” 等李渊说道这里,却是停顿了下来,环视了一下中群臣,最后,目光在李世民的边停了很久,才继续道:“朕虽无大功与天下,然,能使天下太平,人心思安,朝野有序,朕也甚慰平生了。” 话到此处,李渊的一生总结算是告一段落。站立了半个时辰的众人,听到这里,也都轻出了一口气。按规矩,此时,太子带头,大家应该向皇帝献上几句恭敬的话,将皇帝要的面子给足了。只是,李世民随着李渊的话,却想起了这些年的不易,一时间竟没反应过来。 李世民站着不动,有聪明的人呀。裴寂略等了一下,见李世民没有反应,他笑着从旁走出,冲皇帝叩拜了下去:“陛下为解百姓与倒悬,起义兵为国,顺天意承继天下,立我大唐,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皇上功在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嗡嗡作响的呼声在大里盘旋,李世民方从遐思中回过神来,赶紧与众人一样,躬行礼,却不敢说什么。他本就是不善拍马,这个时候再说什么,反而显得唐突了。 李渊似满意地看看群下,虚抬了一下手,淡淡地道:“什么功过之类的,朕也不在乎了。朕年纪大了,子骨一不如一,精力也不足了,朝政之事也无心去管了。” 下众臣听到这里,都竖起了耳朵,知道后面才是重点,今的重头戏该来了。 李世民此时也有些紧张,毕竟是渴盼已久的事就要实现了。不过,紧张归紧张,兴奋归兴奋,好话还得说两句:“父皇,儿臣觉得,父皇依旧康健……” “算了。”李渊不等李世民说完,叹气一声,打断了他的马话:“朕昨晚梦到秀宁了,她也在劝朕,劝朕放下一切,好好保养。” 李世民的话被李渊打断,正不自在,突听得李渊提到李秀宁,这心里就是咯噔一下,把头低下了。 “秀宁还对朕说,她相信她的二弟能把大唐管好,让朕不要再cāo)心了。”李渊看了看李世民,继续淡淡地言道:“朕醒来后,想了许久,觉得秀宁说的对,二郎与国有功,与朕有功,处理国事也强过朕,有子如此,朕确实没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