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所谓划江而治 (第2/3页)
怎劳的王爷个“请,字说着话,田丰在前,李言庆在后,走进皇城。 从朱雀门进皇城,左右两边分别是鸿驴寺和太常寺。在往内走,就是尚书省所在。 阁棱带着一队万胜军,在朱雀门外等候。 王明伟则前去交旨,亦不随李言庆前往。一路上,田丰就和言庆。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其大致内容,无外是关于萧隋遣使的事情。 李言庆知道,田丰和他说这些。定然是受了李前的意思。 让他先了解个大概,一会儿见到了。李渊还会详细的向他说明。 萧太后遣房玄龄入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她准备和李渊,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 如果李渊同意。萧太后愿意让出淮河以北的地区。 但李渊必须保证,五年之内。不得与萧猜开战。否则的话,萧杨联合。定与李渊死拼。 江而治? 李渊绝对不可能同意这件事情吧! 言庆不免感到疑惑:萧太后求和的意图,非常明显,无非是想要借五年时间,平定江南的局势,而后与李唐形成对抗之势。 五年,以萧太后手中的势力。加上张仲坚,房玄龄这些人协助。绝对能扫荡江南。羊竟,在言庆看来,后梁的萧锐如今看似具萧太后强大。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 而萧杨相争的话,也不可能出现不死不休的局面。 无非是东风压倒西风。亦或者西风压倒东风。只要萧锐露出败相。江南就会立刻平定。毕竟,萧太后和萧铣都是兰陵萧氏族人,同时也是南梁萧氏的后人,不太可能死拼。 如果江南统一,势必会出现第二次南北对峙的局面。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么所谓的大唐盛世,就可能随之烟消云散 李渊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厉害,但他却在犹豫,这说明,萧太后手中。还有一张底牌。 就因为这张底牌。所以萧太后的气很足,更令李渊犹豫不决。 越往宫中走。这守卫就越是森严。 田丰带着言庆承天门外,就止住了脚步。 一名黑衣内侍,在承天门外等候。田丰急匆匆走上前去,恭敬道:“安大将军,河南王到了!” 按照宫中的规矩。官拜内侍者。有大将军衔。 这位安大将军,是李阀老奴。早在李渊父亲的时候,就已经追随,对李家忠心耿耿。 他本名安士则,年近七十,同时也是宫中四大内侍之。 田丰这心里暗自震惊!陛下让自己在朱雀门外等候李言庆,已经说明了他对李言庆的看重。此前,长安流传着陛下对河南王不满,把他调至长安。是为了教他的谣言。不过,李渊让田丰守在朱雀门,说明这谣言,并不真切。若只是教的话,何需派他等候? 可现在看来,陛下应该没有要惩罚河南王的意思,甚至对他很看重。 自李渊登基以来,何时见过安大将军亲自出面迎接?这种程度的看重,就连秦王也未必能够享受。自李渊武德登基以来。似乎只有在确立太子后,招李建成进宫的时候。安大将军出面过一次。而这一次,河南王觐见,安大将军竟然等候在承天门外? “王爷,陛下在大兴宫,已等候多时!” 李言庆看得出,这安大将军的气派。不比寻常内侍。 连忙道:“请大将军通禀。” “通禀就不必了,陛下有旨,河南王到来之后,即刻孰见”请王爷随老奴来。” 田丰就这样,止步于大兴宫外。 而卓言庆和安士则。一同步入承天门。 这大兴宫,应该就是后世的太极宫吧!走进承天门,就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阳光下闪烁光芒。 长安,是所有汉人心中的梦! 后世常言西安就是长安,可实际上呢?后世的西安,不过是长安的一隅而已”, 深吸一口气,李言庆突然想着大兴宫,拜了三拜! 而这其中的意义,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对言庆这古怪的举动,安士则也不太理解。不过他愿意认为,这是李言庆对李渊的尊敬。 “王爷,陛下在立政殿,已侯了一晚,请随老奴前往。” 大兴宫实际上包括了大兴宫,掖庭宫和东宫。武德三年初,李渊将武德殿赐予李元吉,而后将承乾殿赐居给李世民,把万春殿赐居给了李玄霸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立政殿中和朝臣商议事情。 言庆点点头,随着安士则往里走。 安士则突然道:“两年前,也是老奴领着琶王千岁往西苑面圣,却不想,从此天人永隔。” “大将军认得我爹?” “如何不认得!”安士则笑道:“当年琶王在世时,与老奴闲聊时,还提过你呢。 只是后来老奴入了宫,与邑王的接触就少了些”邑王是个好男儿。也是个痴情的男人。早年间。皇后还张罗着想要给琶王介绍一门亲事,结果笆王却拒绝了!” 言庆心里一动,敏锐的觉察到,眼前这个老太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似乎很好。 “以后,还请大将军多关照。” “王爷啊,您这话可就说错了”应该是老奴拜托您多关照才是! 不过老奴有一句话,也不知王爷能否听得进去。王爷身边有不少能人,想必这次来长安,也给王爷出了不少主意”呵呵,长安比不的洛阳,但王爷心中坦荡,又何必在意其他?陛下对王爷是看重的,如若王爷畏畏尾,想来陛下心里,一定会非常难过” 老太监这一番话,令言庆心里一咯噔。 来长安之前,杜如晦也好,薛收也罢。或是当面,或是来信,都有过一些叮咛。 但内容无非就是:长安不比洛阳,你去了长安,人生地不熟的,最好能韬光养晦。王爷你的功劳也高,陛下产生些顾忌,也是常事。实在不行,可以效仿萧何嘛” 也就是要他低调行事,尽量忍让。 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