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华夷之辩,沛公刘邦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而今,砀郡乱了。    战火蔓延至此。    人心浮动,民心不安。    负责攻掠此地者,正是自楚王熊心处领命西征暴秦的沛公一伍。    这也算是刘邦故地重游了。    砀郡距离赵地不远。    巨鹿之战的胜负消息已经被郡守所知晓。    他大喜,连忙去信请求章邯援手。    不过在交锋许久后,他惊奇的发现这伙叛军好像并没有多少人,战斗力也不咋样。    区区一个昌邑县,居然就让这伙叛军久攻不下、屡屡受挫。    郡守跃跃欲试,按耐不住心思,想要主动出击。    而此时,刘邦也知晓了巨鹿之战的消息,他心里只有一句粗鄙的俚语想送给诸国联军的各位主将。    “沛公,向西进入关中,已经是事不可为,吾等应当早思退路。    否则等到章邯回军,这万余儿郎究竟还能算几个就不得而知了。”    萧何身长七尺,美须髯,束起的发冠乌黑光亮,眉下是炯炯有神的眸子,身形挺秀,颇有几分温文尔雅的姿态。    他起身拱手行礼,眼神中的凝重不减分毫。    有人往首位上瞥了眼,随后站起身,出言反驳:    “眼下吾等尚未离开楚地太远,想要撤回去,随时都行。    但是眼下寸功未见,便狼狈逃回,他日诸多义军如何看咱们?    诸位甘愿如此吗?”    说话之人腰间配着一柄长剑,身上的衣着并不华丽,身材魁梧昂藏,模样杀气腾腾,可双眸却是与外表不符的机敏灵动。    可环视一圈,帐中众人没有人接他的话。    见状,他嗔怪一声道:“你们倒是说句话啊!”    “好了,樊哙,坐下,别在那丢人。”    开口之人高坐在首座,身份显露无疑——沛公刘邦。    他坐在那里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模样,给人一种轻佻散漫的感觉,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人在大事上决计不会含糊。    “诶!”    樊哙应了一声,没有一句反驳就乖乖坐下。    他会起站出来怂恿,完全是大哥使了眼色。    此时既然大哥又开口让他坐下,那他自然没啥好说的。    不要以为屠夫就是莽夫。    樊哙也是生意人,生意人的精明是刻在骨子里的,察言观色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精明的生意人,早就破产了。    “昌邑城坚,防守完备,粮草充足……”    刘邦停顿了一下,目光环视诸将,随后哈哈大笑:“好好好,我未从你们眼中看见畏惧之色,这很好。    我刘邦的手下,就应该这样勇武。”    此话一出,武将之间相互打量了一眼,皆是昂首挺胸,脸上担忧之色尽数褪去,似乎觉得不这样做就对不起沛公方才所言。    萧何摸着自己的须髯,嘴角微动,勾起一抹笑意。    ‘三两句话就能调动麾下诸将的战意,这就是沛公的魅力所在啊!’    他看破却没点破,并不会刻意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眼下更是不打算开口,毕竟军事不属于他擅长的方面。    不言,就是对沛公以及诸将最好的帮助。    ‘若是子房在此,依他之谋略,主公此刻怕是已经能放心地唱着沛地小曲喝美酒了吧?’    萧何注意到刘邦眉宇间那抹淤塞的郁气还未散去,眉心的皮肤还有略微皱起,不由地叹了口气。    秦二世元年(公元209年七月),张良在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的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    因此他帐下诸将都能知晓张良的谋略是何等杰出的水平,作为文人之首的萧何更是与张良日日高谈阔论。    可惜在入楚地后,张良一直不忘复兴韩国,瞅准时机就请求项梁立韩宗室子韩成为韩王,而后自己也被任命为韩司徒(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脱离刘邦的军队,转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    ‘也不知道子房而今是否功成……’    在这一刻,刘邦似乎也想到了张良的好,一面笑着和麾下诸将打趣,一面抽空望了眼西北面,心中唏嘘不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