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北六奇(二)  (第2/3页)
/br>    更重要的还是这个职务与天子接触比较密切。    而封建王朝。    有时候人的上升与否。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天子的一句话罢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    唐寅的祖父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整个唐家也很有可能随之壮大兴旺。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那场土木堡大战中。    他不幸殒于军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里这场旷世大战虽然最后的结果与王安之的那个世界有不同。    那位英宗是得胜归朝。    但是大明帝国的胜利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获得的。    许多高深修为的大修士。    就在战场之中,陨落的悄无声息。    六如居士的祖父只是其中之一的小小代表。    失去了家中擎天柱的唐家,没有过几年,就灰溜溜的从京城回到了家乡,慢慢沦落为了苏州府普通的商人家族。    默默的等待着再次崛起的机会。    只不过也可能是祖宗保佑。    唐家倒是没有过几年又出了一个麒麟儿。    唐寅。    六如居士的信息在这个现代化社会早就被人扒的干干净净。    没有什么背靠大势力的他,也不屑的遮掩什么。    唐寅出生在成化年间。    在任浮生叱咤天下的时候。    他才刚刚呱呱坠地。    当时谁也不知道。    这么一个小孩日后会取得多大的名声。    年仅十五岁。    他就进入了能在江南道排名第一的苏州大学堂。    要知道。    一般的大学堂至少得是明法境的修士。    像苏州大学堂这等排名靠前的学堂。    更是竞争激烈。    而这位六如居士。    不仅在十五岁考入了苏州大学堂。    更是在高手如林的比试之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名次。    这等少年英杰。    从一开始就成为了苏州大学堂培养的重点对象。    他一入大学堂。    就被当时苏州大学堂的松溪四老接去作为关门弟子培养。    等他再次出现之时。    则是在十四载之后的应天府乡试之中。    他以无敌之势。    取得了乡试第一的名次。    大明帝国的科举与王安之的前世有所不同。    王安之前世科举,从县试,府试,再到院试,乡试,最后去京城进行会试和殿试。    一般除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一般三年一次之外,其他大多数在三年两次或一年一次。    但是大明帝国的科举则完全不同。    在大明帝国。    这是一个修行世界。    因此这里的一切都是服务与修行。    或者更准确的来说。    这里的时间概念,科举概念等等,都深受修行这一体系的影响。    也受到这个世界特殊性影响。    简单来说。    这方世界疆域辽阔。    交通工具虽然比王安之那个时代更加便捷,更加快速。    但是物理上距离的拉大。    导致信息的传输有时候并不一定比王安之那个时代快。    而体现在科举上就是。    这方世界正式的科举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三种。    分别是府试,乡试,以及会试。    府试之前的院试之类,已经被学堂制度所代替。    只有取得中等学堂及以上毕业正式的学生才能够参加府试。    一旦通过府试,就可以获得秀才这一称呼。    只要一个人成为秀才。    那么他的家族就可以从繁琐复杂的各种劳役之中解脱出来。    这也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科举高的原因。    而府试的秀才则是需要当地州府的学官批准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