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章:小小男孩,不可受辱 (第1/4页)
第171章男孩,不可受辱 李牧羊到王家村后,才发现这个村子比他们村子要大很多。 粗粗一看,规模至少是两三倍。 这年头的村子,还没有很固定的规模限制,又没有经历后期的改制,所以大大的村子都会存在。 李牧羊的李家村算是个中型的村子,大概两三千人。 而王家村一看就是个大村子,如果按照相同的人口密度算,估计至少在六七千人开外。 不同于后世的村子设置,也更不同于南方的集体居住环境。 这地的村子,往往都是以大家族慢慢开枝散叶演化而来。 村子不仅人多,辐射的面积也非常大。 甚至很多村子看比后世的镇子占地面积还要大,而这些村子,在后面改制时,也基本都演化成了乡镇。 李牧羊进了村口一打听,才知道王孝的家离这边的村口还相当远。 李牧羊现在处于村子的东面,而王孝的家在偏向西面。 横跨整个村子,也要好几公里路。 也幸亏碰到的一个人刚好是王孝以前的学同学,所以才认识他。 要不,以这么大的村子规模,还不一定所有人都彼此认识呢。 毕竟王孝也不是名人。 沿着指示,他朝着西面一路骑过去。 发现这个王家村就比他们李家村要稍微富裕一些了。 家家户户的院子明显比他们的要好。 而且看饶衣着打扮,也普遍强于李家村。 这大概是因为这里靠清泉镇更近一些,而且这边的地相对更平,有利于开展种植。 而李家村背靠桃山,旁边又是马莲沟,真正平坦的地其实很少,站在地里不觉得,但是站在远处就会看到整个李家村其实就是坡状。 留不住水不,还会被水将表面带营养的一些浮土总被冲到马莲沟里。 所以这边的粮食产量相对差一些。 甚至还不如马莲沟下面的一些村子。 就像林雅莉所在的下林村,因为位于马莲沟下面,反而农作物长的很好。 不仅可以种麦,甚至还能种旱稻。 并且,这里的旱稻远近闻名。 附近人们要是吃大米,都会下意识吃沟里的大米。 制约下林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不是地里产不出东西,而是产出的东西,急忙送不出去。 十几里的坡路,没有拖拉机的话,一般人根本上不来。 而用拖拉机拉粮食上来卖,成本太大,最后头比身子还重了,也不是很现实。 李牧羊一路看着想着,终于来到王孝所在的四队。 准备再找个人问问具体是哪一家,刚好看到一个头包着头巾的中年女人正在庄院后面的地里除草,便下车问道:“大姐,王孝家咋走啊?” “死了!” 那女人抬头看了眼李牧羊,没好气的了声,继续除草了。 李牧羊有些懵逼。 人死了? 咋可能啊,这不是前两才看到过嘛? 这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再了,若是真的死了,这怎么一点唢呐的声音都听不到。 按理,就是埋人,也没这么快的嘛。 他没办法,只好推着车子朝前又走了段路,这才看到一对夫妻正坐在门口乘凉呢。 上前又问了下。 那女人笑道:“你孝啊,你就沿着这个路继续向前走,前面拐个弯弯,第一家就是了。” 李牧羊闻言,心里还是不放心,试探着问:“王孝……他人没事吧?” 那女人愣了下,“啥事?他怎么了?” 她有些不自信地看看身边赤膊的男人,“孝叔咋的了?” “没啥事啊,我那会还看到他从地里回来。” 男人也是一脸懵逼。 “哦,那谢了啊。” 李牧羊怀疑先前问到的女人不怀好意,骗他的。 这种心眼有问题的人也很多,别人问个问题,不仅不会好好告诉,反而会随意个错误的信息。 他循着问路的结果,朝前走了段路,又转过一个弯弯,果然前面就看到一户人家。 土院土墙,没有门楼,大门是用一些树枝编织而成,有三间窑洞,还有一个山子。 粗粗一看,就知道这家的经济条件很差。 院门口,有个七八岁的女孩正在地里翻地呢。 她用的圆头铁锹比她个子还高很多,每翻一次,都显得很吃力。 而在在大门洞里,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怀里还抱着一个大概只有两三个月的婴儿,坐在门墩上拍打着孩子的肩膀,轻轻哄着他睡觉。 “哄娃睡觉觉,睡起来要馍馍呢 馍馍呢,老孩叼去了……” 这是庆城人们都常用的一种哄孩睡觉的方式。 李牧羊就很喜欢用。 没想到这个男孩,年纪,竟然很也会用。 这很显然,婴儿不吃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