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九回 组织撤退 (第1/2页)
杨承应一面写邸报,向朝廷报捷;一面组织撤退。 从盖州到十三山驿大约一百四十公里,大军按照日常行军速度七天便可到达。 从海州卫出发到这里六十八|公里,需要三天时间。 因此,必须尽快撤离。 第二天一早,杨承应就让祖天乐率领虎翼营等三营,及部分随军民夫和伤员先离开。 所有伤员全部用马车,女医护兵和女兵随行。 祖天乐率军保护,民夫带上药品,每辆马车配一个人,重伤员马车配女医护兵,确保及时救治。 等城中百姓吃过了早饭,开始迁徙部分百姓,与火炮部队、林字营一同离开。 担心他们遭遇近战,水字营也一起离开。 晚饭后,组织第二批百姓,拉着银子的马车及火字营、陈|良策的部队一起离开。 次日一早,第三批百姓,加上山字营和银车离开。 下午是第四批百姓,加上孔有德、张存仁、部分民夫以及从黄龙和陈继盛分出来的部队,一起离开。 第三天早上,杨承应率领骑兵及闲杂人员在吃过早饭以后,带着最后一批百姓撤离盖州。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百姓有点多。 十万百姓不愿意待在盖州,一听说要去金州镇都积极的不行。 这么多百姓本来分散在盖州各地,听说打仗集中到盖州,又吃不饱肚子。 听说有吃饱肚子的地方,热情空前高涨。 杨承应让他们吃过饭再出发,分好几批次能首尾相顾,随时应对可能的偷袭。 他则亲自殿后,麾下骑兵来去如风。 送情报速度比行军快很多,日行三百里,再加上到了金州镇境内,就可以歇人歇马,邸报一路疾行。 到待在旅顺港的纪用手中,是杨承应发出邸报的第二天上午。 此时,杨承应已经在撤第三批百姓。 纪用一看自己功劳第一,啥也不用想了,当即盖上私章,交给手下送往京城。 从旅顺港出发到天津花了七天时间,再用三百里加急,已是八天之后。 纪用报捷的人抵达京城,时间是天启三年的九月初八, 正是重阳节到来的前一天。 此时,杨承应还在迁徙百姓的途中。 第一批撤离的百姓都还没抵达镇虏城。 撤退这么慢,因为天公不作美,下了几场雨。 道路泥淋不堪,柴火也都是湿的。 迫不得已,全军上下都只能啃冷馒头,湿衣服穿在身上,靠体温把它烘干。 不少孩子衣不蔽体,杨承应只得把他们都集中起来,用不太湿润的柴,加火药,点燃烤火。 不少人跟着效仿,这才缓解了穿湿衣服的窘境。 皇宫内,宫中一干宫女太监也忙活开了。 要赐宴,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能不忙嘛。 朱徽娴所在宫殿,也是一样的安排。 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她给自己做了一个香袋,里面装上一些碎的茱萸,驱虫去湿。 “公主做的荷包真好看,手工比奴婢们都巧。” 春桃小嘴像抹了蜜,夸赞自家主子。 朱徽娴微微一笑:“就你们会说话,专挑好听的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