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10章 缺德的一招 (第1/2页)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710章缺德的一招朱厚照真有胆子让张璁入阁,而且想到就做。 隔天,他将内阁和六部尚书再加左都御史、少府令和总理外务大臣全都宣进宫里。 开门见山的对他们说:“这几日京里发生了什么,你们都知道。不是都要见朕吗?今天都见到了,该说什么就说,也不要再避讳着了。 还有你们心里大约也都在嘀咕着,朕昨日只见了张璁。到底谈了什么呢?结果如何呢?也不必到处托人打听了,朕从来行事方正,敢做敢认。朕来告诉你们,昨日张璁入宫禀报了清丈田亩的具体措施,共4条,朕都已经准了。分别为定法规、定人员、定流程、定罪名。 其中内涵也很简单,清丈一事由朝廷下令,全国施行,测量的人员由朝廷招募培训,并派遣到地方,清丈的流程也依朝廷规制,最后便是抗旨之人的罪名如何议定。这些事都已经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之中。并且,朕已经答应,调张璁入阁。” 杨一清听后心中忽然一阵绞痛! 这是把他的脸面完全的拍在了地上,没有半点考虑啊! 他先前进宫劝谏,皇帝不准。 这尚且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廷议、还要讨论。 现在好了,天子看内阁首愧不同意,那么便绕过内阁! 从他的角度当然可以这么理解,而且这其实是很屈辱的。 但从朱厚照的角度就是另外一番意思,你不答应,我当然可以再派其他人,难道皇帝行事先要得到你大臣的首肯?你不同意这事还得延宕在这里,专门等你? 这是哪朝哪代的规矩?当他是什么,汉灵帝吗? 至于说什么面子不面子,他向来是对事不对人。 在这一刻,天子和首揆的矛盾一瞬间公之于众,让所有人都能清清楚楚的瞧见。 到这个程度,杨一清是没有办法了,他只有一个选择,若不这么做,想必会叫人骂他贪恋权位,如此必定有损清名。 于是他晃悠悠的起身,脱下管帽,跪于君前,用特有的带些沙哑的嗓音说:“臣叨举成化八年进士,蒙列圣累加超擢,进至今秩。臣受三朝大恩,如天地之大,如山岳之高,如江海之深,常愧报之涓埃,惟省躬淬砺,务精白一心,始终一节,以求无负。今臣忝居首揆,具瞻重位,于陛下可谓近矣,却不能深体圣意,分君之劳,解君之忧,臣有何面目再为百官之首?因而今日冒死为言,望陛下革臣之职,准臣去仕,以使赏罚得当,绝未起之祸,安百官之心,则不胜幸甚!” 他讲完以后,乾清宫静得可怕,简直是落针可闻。 因为正德皇帝是最忌讳臣子一言不合便和他提什么致仕的。 实际上,朱厚照确实面容紧肃。 到了这个程度,其实再去讲投献的危害,改革的优势已经没有意义。 这不是对错之争,这是权力之争。 哪怕你对,我也不能支持你,除非完全放弃自己的目标。 对于杨一清来说,这个目标就是安稳的首揆之位,因为他今天不这样讲,以后也是一个把柄,会有很多人想着把他弄下来,与其到那个时候不好看,还不如这个时候自己主动提,好歹也留下一个好的名声。 关于这一点,明朝的文人是想得很清楚的。 名声不坏,将来还有机会。 名声坏了,你被人打做jianian佞之臣,这就没办法在官场之上立足,除非是像张璁那样剑走偏锋。 就像历史上,正德一朝刘瑾作乱,李东阳没有和刘健、谢迁一同离开,这就是牺牲了自己的名声的。后来人们觉得他是为了维持这个老大的帝国,但那会儿人们发现他的良苦用心,他人都死了。 对于朱厚照来说,这个目标就是把事情做成。 别的,他是不在意的。 包括,这个时候如果他同意杨一清就这么致仕走了,那么大体上文官会在各种文章词句之中编排他的不是,一份恶名是逃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