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一代圣君_第245章 大宴(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5章 大宴(三) (第2/2页)

口?

    好!

    皇帝伸出手去,将手中酒杯递给刘瑾,自己奔向御桉,随后转身,

    这话的意思谁都听得懂,弘治皇帝刚刚去世,鞑靼人便领兵来犯,这个时候击退敌军,新皇帝当然感激。

    说起来,也有不少人羡慕杨一清,人家立战功就是战功,他立战功时间点还挑的特别好。

    这样的调门起得有些高,可杨一清实际上已经是西北三边总制,总督西北军务,再升还能往哪里升?就是杨一清自己心里也滴咕。

    竟然是杨一清!

    刘健去职之后,满朝文武都在盯着会有谁递补入阁,众多人在王鏊和韩文之间摇摆不定,怎么也不会想到圣心默定之人,竟然是杨一清!

    可他依旧领西北军务,京中需要阁

    老议定之事,以后又当如何决策?

    总不能有什么大事就先给杨一清去封信,再等他回封信说明自己的意思。固原府远在千里之外,这样一来一回那还能办什么事?

    那这不就是一种有名无实吗?皇帝到底是真要赏,还是假要赏。

    这个疑惑,就是杨一清自己也讲出来,

    朱厚照早就对内阁的人员结构不满意了,总共几人,都是文臣,整个朝廷都是文臣的声音,臣权之大搞得皇帝都很难受。

    所以这是他考虑了很久的决定,是不会轻易收回的。

    这话说到这里就会让人觉得有名无实,但之后风云突变,

    这么说来,那个时候杨一清的意见也就是阁老的意见了。….

    王鏊和韩文面色不变,他们先前心里一点想法没有那是骗人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另外一人,其实他们自己也想,现在好了,花落别家,不过皇帝的这套手法确实新颖。

    因为人说到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自己手中的差事有什么难处,肯定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支持予以解决。所以杨一清所提的建议,大概率就会和边疆有关。

    皇帝绕来绕去,最终的目标还是两个字——朝堂。

    他要解构文臣对于朝堂的把控,使得武将有可以发声的渠道。确实巧妙。

    说起来皇帝也就是十五岁的少年,却接连不断的有令人称绝的政治智慧,实在是不可思议。

    而杨一清、丰熙、郭尚坤三人此时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在意为不为刘大夏求情这件事。

    因为立下这样的大功,使得皇帝能够名正言顺的破例的机会实在不多。错过了这一次,对杨一清个人来说就是政治前途的事儿,皇帝也不会很在意。但若真的发生,真正的影响却是在今天,这才是皇帝在意的!

    丰熙望了望那个年轻的身影,他站在群臣的注视之中,是如此自信。

    这是皇帝的大计。

    杨一清不敢乱来,唯有深深叩头,以谢君恩。

    皇帝转向李东阳、谢迁二人,

    李东阳和谢迁想的是:杨一清后来居上,已经走在了王鏊和韩文的前边儿。

    入阁这种事是很讲究先后顺序的。

    他们这两人,再怎么样都是先帝的老臣,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不是皇帝提拔起来的,皇帝感觉上总是差了一点。

    所以或早或晚,他们都会步刘健的后尘。再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不走,王鏊、韩文往哪里进?

    但这两人就算进了,以后也要在杨一清后面了。

    也就是说杨一清这番立功,其实是给自己预定了一个内阁首揆的位置,如此恩赏,确实可以说是破例。

    皇帝重新坐回御座,

    这老头儿还是懂事的,皇帝赐恩如此重,而且老实说三边总制

    哪里需要一个阁老,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不一般的任务。

    这个事儿,皇帝早就朝中大臣打了招呼,所以此时氛围虽然肃穆,但也没有什么异变。

    杨一清则拳头紧握,心跳加速!

    君王的才能高低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像复套这样的大事,换以前的弘治皇帝,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做成!

    但是正德皇帝就不一样!当太子时就谋划登基之战,战而胜之则借凯旋之威定立国策。将他塞到内阁里,一是解构文臣一直以来把控朝堂的旧例,二是为复套树立一个超级‘边臣,,真正为复套成功创造条件。

    一手朝堂,一手边疆,这一套下来是环环相扣,一着不差,实在令人拍桉叫绝。

    至于领命不领命,复套之疏就是杨一清自己上的。他虽然也计算、也有城府,但何时忘记过万里赴戎机?

    有此英断之主,四方来贺在望。

    这是杨一清真正激动、在乎的东西,至于其他的小节……呵,有了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又如何?

    朱厚照抬头,咬着牙说:

    ===

    又堵在高速上啦,不过可以更新。年前不是没有驾驶员吗……这次回家带了一个。

    明天恢复两章六千更新。

    lq.

    皇家雇佣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