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3章 你不拿我怎么拿 (第1/2页)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163章你不拿我怎么拿浙江的那封徐若钦的奏疏还是进了京城,由通政使司呈递现已递入内阁。 刘健本是不想管这档子事的,一个是皇帝宠臣,一个是皇帝爱子。他一个内阁首揆去掺和那些也没什么好处。 这几年以来,他以较为务实的作风,在李东阳和谢迁的帮衬下把这个国家管得还是蛮好的。反正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东宫的主意。 他以太子的名义推行各项政令,若有不满,找太子去。 而让他大为欣慰的是,自弘治十二年以来,太子各项政令,从没有折腾百姓,也没有加重百姓负担的,多好。 然而浙江的事现在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以浙江巡抚王华的上任为标志,被压制的许多官员开始打破之前只究魏彬的默契,而将矛头转向太子。 人们发现,送走一个魏彬其实并没有用。 这样的话,政斗就在朝着更为激烈的方向演化。 大明朝的一众官员连皇帝的不是都敢指摘,太子就不要提了,只不过因为左顺门之变后,大多数人不太敢。 这次……却不知为何又开始招惹东宫。 刘健cao劳几年,也老了许多,他人很瘦,像是营养不足的样子,脸上皱纹横生,皮肤没有了张力之后,眼皮耷拉下来,致使左眼看着都比右眼小些。 但他的脑子还是清醒的很。 这次浙江的奏疏如何处理还是要仔细斟酌。尤其其中一句‘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更是直接针对东宫在浙江的取银行为。 这意思就是:身居高位,家中富足又享厚禄,并利用乘***厚禄的力量与民争利,人民怎么能安定呢。 这本是儒家中道理, 刘健等人作为儒学大家,自然是认同的。可在朝几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接触过的大臣都是明白的, 刘健一开始也不喜欢太子,那是一点一点通过实践才认同的。 现在太子在浙江取银或许真有其事,可就像王鏊问的,东宫何时添过一座殿宇,又何时寻过一件奇宝。 甚至弘治皇帝喜欢的那些奇方秘术,东宫都不屑一顾。 所以现在还是如此反对东宫的,要么是书读得傻了,要么就是有什么缘由。 李东阳也被这道奏疏给难住, 这是万难的一件事。 如果按下这道奏疏,仅是一个知府,那也没什么,可这知府背后的力量,到时候追究起来,内阁的这个行为总归是说不过去的。 奏疏是皇权的体现,一个臣子怎么能按下另一个臣子的奏疏? 但如果就这么送上去,如何票拟也是个麻烦, 比如支持该员所奏,那么就是反对太子,驳斥呢,又容易为人说三道四,弹其逢迎媚上。…. 什么都不说,交上去给太子和皇帝看,更容易被太子叱责:你们眼睛瞎啊,这种奏疏,内阁就什么态也不表? 那可不可以被解读为是一种默许呢? 眼看弘治皇帝身体越发的不好,根本就没有高寿之相,所以这个关口真是要把内阁给难死了。 【推荐下,@ 知会东宫。这姿态一摆,太子至少不会太过怪罪, 至于这件事本身,这样一上交,估计是能脱手就脱手。 算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嘿,也真是难为刘阁老。 …… …… 浙江,杭州。 王华的到来,代表魏彬的落幕,现在这一幕终于上演了。 每一步都没有超出旁人的预料,浙江的官场对此也没什么大的反应,一个太监么,办了就办了,了不起自背后骂上几句,却也不影响什么了。 人们在意的是,王华的那个动作。 布政使李俨才才不像党善吉那么愚蠢,他从湖北来到浙江,说实话,心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