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章 歌传神州  (第2/2页)
四姐与英子坐在青石板上,四姐抬眼望着坐在对面的苟子说:“苟子哥,今天我总觉得闷得慌,会不会有什么不祥的预感呢?”    “怎么会呢?你觉得闷得慌,那你就放开歌喉唱几支歌开开心吧。”苟子笑着回答说。    罗四姐思忖了一会,说:“今天好像是八月十五呢。”    四姐轻声地唱道:    八月十五正中秋,几家欢乐几家忧。    官家财主吃月饼,我唱山歌解忧愁。    众绿林兄弟也附合四姐重复唱了起来。    歌声一停,刘三姐也唱道:    日头过岭又过山,要你日头转回天。    要你河水倒转流,要你阴天变晴天。    罗四姐接着唱道: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水越挑越有来。    唱起井水团团转,唱起石头滚上来。    众绿林兄弟他们合着刘三姐和罗四姐的歌声,心情愉快地唱着。英子抽身离开人群,她准备为大家去做饭。可是,她刚离开了人群十余步,却发现了山脚下一群官兵朝他们偷偷围捕而来。领头的已经到了半山腰,英子回头大声喊叫:“哥!有官兵追来啦!”    苟子当即叫弟兄们cao起大刀、长矛,一边吩咐英子和几个弟兄掩护罗四姐、刘三姐及一些老弱妇孺撤退转移。英子立马带领三姐、四姐和母亲以及一些老弱病残的妇孺小孩向山后转移撤退。苟子带领弟兄们与官兵短兵相接,他们奋力拼杀,将十几个围上山来的官兵全都部解决后,正要撤退转移时,后面又围来了大批官兵,为了拖住官兵追捕罗四姐和刘三姐,苟子率领弟兄们拼尽全力,长矛断了,便拿石头当拳头,他们一个个都拼到了最后一口气,由于寡不敌众,苟子及所有参加搏斗的绿林弟兄们都被官兵用乱箭射死了。一具具尸体横躺竖卧在草丛上,夕阳与鲜血交相辉映把大地都染红了。    官兵们查看所有的死伤人员,都没有发现罗四姐和刘三姐的尸首。官兵正要继续追捕,对面的大山里突然又传来了歌声:    日落西山彩云飞,杜鹃声声啼血归。    瞧见三姐千桃红,又见四姐罗裙围。    深山唱歌不怕刺,句句声声听惊雷。    官兵们听到歌声后,又急着向对面山上追去了。可是,当官兵赶到对面山上时,这边山里又飞出了歌声:    唱起山歌口不停,停了口就不算人。    晚上唱到日头出,白天唱到日头沉。    一年四季唱山歌,哪个管我这么多。    冬天唱到百花开,春天唱到雪花落。    …………    罗四姐与刘三姐在英子的护送下,终于逃出了官兵的追捕,她们回头安葬了与官兵搏斗死难的弟兄后,唱着民歌和山歌四处流浪,她们有时在城里有时在乡村,也有爱唱民歌山歌的人请她们当歌师,每逢村里有人出嫁,罗四姐和刘三姐是少不了的座上宾。特别是罗四姐的伴嫁歌被传得风靡城镇乡村。在民间得到了永久传承,她们的民歌山歌和伴嫁歌,丰富了一代又一代社会底层人们的民族文化生活。    后记    罗四姐与刘三姐对歌对了三天三夜没有分出输赢的的故事在民间传为永久的佳话。而嘉禾民歌和嘉禾伴嫁歌在罗四姐的影响下,在民间源远流长。有专家学者认为,嘉禾民歌和嘉禾伴嫁歌是中华民族婚姻嫁娶活动中人间情绪最成熟、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她的文学、音乐、舞蹈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专家学者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社会活标本。    新中国成立后,嘉禾民歌被收入《中国民歌》、《中国歌谣集成》的经典歌曲就达一百五十多首。并被许多著名歌星导演搬上舞台,电影《芙蓉镇》、《山道弯弯》都采用了嘉禾伴嫁歌的旋律,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分别摄制了《嘉禾恋歌》、《嘉禾伴嫁歌》、《梦牵故乡》、《悠悠嘉禾伴嫁歌》等电视(剧)及专题片播出。2006年,嘉禾民歌和嘉禾伴嫁歌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广西壮族歌王刘三姐的山歌,同样也是源远流长。传说刘三姐当时因为山歌唱得好,吸引了不少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向她求婚,于是,她的父母家人提出了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望被刘三姐挑中。    自歌王刘三姐之后,广西民间便形成了定期的赛歌节,壮族山歌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时空,像奔流不息的漓江之水。从古代流传至今,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自乐和展现才智的艺术形式。独居特色的山歌文化,终于成了中国民歌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全书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