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真实的负宇宙  (第2/2页)
微差别,尽管那并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纠缠于彼此间的光之海洋,又怎能分辨出每滴水的来龙去脉。    想明白了这些,李前辰又随之产生另一个疑问——难道说,如立方体这般先进的造物,也只能像个睁眼瞎一样,在负宇宙中摸黑前行吗?    “一号,立方体是否具备探测负宇宙的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需要使用超距探测模块,才能对负宇宙进行观测。你现在使用的光线探测模块,在这里没有启动条件。”    “原来如此,原来……我是被感观限制了想象力呀!”    李前辰恍然大悟的痴笑起来,“作为一名人类生物,我只能用双眼看世界,也就习惯性的优先选择了立方体的可见光探测功能。而那些更为先进、超越认知的探测手段,竟被我完美忽略了,这简直讽刺至极。”    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不再犹豫,将自己的观测范围向外迅速拓展,而相应的,立方体的超距探测功能也无缝衔接的瞬间启动。下一刻,他终于看到了负宇宙的本来面目——竟是一个袖珍世界。    李前辰之所以这样认为,完全是直观感受——他看到的所有天体都比正宇宙小上一圈。    借助立方体的超距探索功能,他很快便找到了恒星、行星、陨石、当然也包括星系。它们看上去都和正宇宙是那样的相似,可仔细观察,却又迥然不同——尽数物质都小的可怜,体积、质量就像模型一般,星系间的距离更是异常遥远——同样是星辰璀璨,整体上却给人一种稀稀落落的空旷感。    在这些星体中,行星的直径普遍在几千公里左右,基本是正宇宙中月球的大小。无论他如何扩大探索范围,终究没能找到哪怕一颗体积与地球相当的行星,至多不过是地球大小的三分之一。    而恒星的体量就更为夸张了,李前辰发现,负宇宙中恒星的大小普遍在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这基本是推算中、恒星保持自身稳定存在状态的质量下限了。如此袖珍的规模,它们的亮度自然也相当微弱——只有太阳正常亮度的几千分之一。    尽管在负宇宙中光速并无上限,凭rou眼不可能分辨出恒星的任何特征。但如果对应到正宇宙,同样参数的恒星,基本会暗淡到忽略存在的程度。    当然,质量较小的恒星也有它的天然优势,那便是星辰寿命——它们的核反应速度会降低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氢燃料维持消耗的时间将变得无比漫长。由此推测,这些恒星也许自宇宙诞生就存在了,此后还将继续稳定燃烧数千亿年。    由于超距探测功能无法分辨物质颜色,所以在李前辰看来,负宇宙就是一个光线昏暗、色彩单调的世界,甚至就连代表着光明与力量的恒星,也给人一种压抑惨淡的既视感。这令他心生厌恶、躁动不安,只想尽快回到自己的世界——那个同样充满了未知黑暗、却点缀着希望之光的正常宇宙。    “也不知道在负宇宙中是否存在着生命?如果有的话,它们又是通过何种方法来观察自己的世界?难道说……它们天生就具备超距探测器官吗?更有甚者,如果哪天真遇到了负宇宙文明,人类又该如何与它们交流?”    李前辰毫无头绪的胡思乱想着,曾经的未知件件堆积,新的疑问又接踵而至,恍然间,一阵莫名的低落与沮丧感涌上心头。    他久久无法平静,直到一号传递的惊人信息将他拉回了现实,“就在刚刚,飞船中有122名智慧生物突然恢复了清醒意识,已被立方体排异功能杀死。”    “什么?”李前辰震惊的瞪大双眼,“哪艘飞船?死去的是人类吗?”    话刚出口,他便意识到了自己的愚钝——人类的意识结构早被证实符合立方体的识别标准,这122个死去的智慧生物,显然不是自己的人类同胞。    那么结论就显而易见了,立方体中还能被称为智慧生物的,就只剩下那20万名冬眠中的天苑四人了。    结果也确实如他分析那般,死去的122人正是黑石号中的天苑四人。他从一号口中得知,原来在几分钟前,黑石号飞船有122个冬眠舱突然启动了唤醒程序,那些沉睡的天苑四人也随之苏醒过来。但遗憾的是,没等它们彻底清醒,立方体瞬间探测到了异常现象,确定意识结构不符合识别标准,便毫不犹豫的启动了排异功能,终结了这些天苑四人的生命。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李前辰眉头紧皱,“人类拍着胸脯向赛佛里昂担保了航行过程的安全性,结果……竟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人为故障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