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集 王敦造反 (第3/4页)
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矣。书不尽言,望兄幡然悔悟,复始来归。 王含见此书,怒而不复,令将来使驱出大营,继续引兵攻打江宁。 镜头转换,建康皇宫。 晋明帝闻说形势危急,遂集众臣,商议御敌之策。 诸将皆奏:趁敌军尚未列成阵势,请陛下亲自引军而出,末将等力战,必获全胜。 郗鉴出班谏阻:群逆纵逸,势不可当。可以谋屈,难以力竞。今王含等号令不一,诸将皆怀狐疑,抄盗相寻。我等只宜紧守城池,待旷延持久,必启天下义士之心,勤王之兵四方趋至。若依诸将之议,徒逞一时忠勇之忿,置陛下于万军之中,欲决胜负于一朝一日,岂非危乎殆哉!万一致于蹉跌,虽有申包胥复出,又何处哭于秦廷请兵,何补既往之过耶! 诸将听了,俱各无言。 明帝即从郗鉴之谏,率诸军出屯南皇堂,却对众军扬言御驾亲征,以鼓士气。 癸酉之夜,郗鉴率部将上城探察,见贼军稍显懈怠,便知时机难得。于是尽出府库所有,下令征募城中壮士,半日间便得千余精卒。 于是升帐,唤过部将段秀:将军率此千名精锐渡过秦淮河,袭击王含大营,小心在意。 段秀领命,便率一千二百名勇士前至越城,一声喝令,直接冲入王含中营,纵火烧杀。千余人喊声如雷,便如有数万兵马,一齐杀入。 王含驻兵十数日,不意竟有奇兵出自京城,一时不明所以,稍触即溃,狂逃而回。领残兵屯于别所,使人至江州大营告急。 王敦闻报大怒:王含直一老婢耳。门户衰败如此,大事去矣!我当力行,亲去催战。 作势而起,困乏复卧。乃长叹一声,召唤嗣子王应入内嘱道:我死,你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营葬。 王应拜受父嘱。当夜,王敦吐血盈盆,大叫数声而亡,终年五十九岁。 王应见继父撒手而去,俯于病榻之前,哀哀痛哭。 谋士诸葛瑶见帐内并无他人,急忙劝道:丞相归天,实乃生死存亡之际。臣谓公子切不可发丧,若令诸将知之,必乱军心。 王应:若依公议,当如之何? 诸葛瑶:不如秘而不宣,将丞相裹之以席,埋于厅中。公子只管照常饮酒,调遣兵将去攻建康,待取得京师,再以天子之礼葬之,有何不可? 王应:此计大妙! 于是秘不发丧,令近侍以草席包裹继父尸身,后在席外涂腊,埋于屋中。其后即与诸葛瑶等人纵情酒色,不问前方战事。 镜头转换,建康大营。 段秀偷袭获胜,还报主帅郗鉴,郗鉴复上奏表,报捷天子。 明帝:虽胜了王含一阵,犹恐寡不敌众。可使人持诏去说沈充归降,许以司空重位。 于是派出天使,前赴沈充大营。沈充不奉帝诏,逐出天使,复与王含合兵一处。 行军司马顾飏进言:我等举非常之事,而被天子扼住咽喉,初战锋摧气沮,持久必败。末将今有三策,惟将军决之。 沈充:请试言之。 顾飏:决破栅塘引湖水以灌京师,后率水军攻之,此乃上策;籍大军初至锐气,并东西两军之力,兵分十路俱进,尽全力攻之,必能摧阵破城,此乃中策;转祸为福,召钱凤入帐议事,因而斩之,向朝廷归降,此乃下策。 沈充:此皆纸上谈兵,似乎不可。 顾飏:将军若犹豫不决,则一旦勤王师至,我等皆被灭族矣。 沈充连连摇头,竟不能用其妙策。 又迁延数日,刘遐、苏峻奉天子檄诏,率两万精兵来至建康勤王救驾。沈充及钱凤分兵迎战,被刘、苏二将击败,乘势攻入大营,大破叛军。 镜头转换,江州大营。 门军入报:浔阳太守周光接到丞相檄文,率本部一千五百精锐骑兵,前来求见丞相。 王应:令其进帐。 周光入帐,不见王敦,遂问王应:丞相因何不见? 王应:父亲病重,不能见客,太守休怪。 周光观其颜色,猜知王敦已死,于是告辞,退归己营,对兄长周抚道:丞相死矣。兄长此时为谁效命?是与钱凤同为叛贼,或与朝廷为平叛功臣? 周抚帐下诸将听了,无不愕然。 周抚见弟已知内情,只得将实言告之:我弟所猜不错,丞相果真已死。 周光:既是如此,小弟自有计较,庶免灭族之祸。 于是告辞其兄,引本部军斑投钱凤大营,佯来助阵。 钱凤闻说周光来助,毫无防备,亲自出营来接,遂被周光立斩于营门,收其部众。 周光引军复回,将钱凤首级交付周抚:兄长诣阙将此献于天子,可赎从贼之罪。 话犹未了,门军入报:沈充兵败,已为部将吴儒所杀,传首建康。 话音刚落,哨马入报:王含见大势已去,与王应烧营夜遁。 周抚听了,以手加额:贤弟料事如神,真奇男子也。 镜头转换,江州道上,夜幕低垂,蹄声杂踏。 王含父子直奔到天明,这才停下,商议行止。 王含:事已至此,若依为父之计,只得前往荆州,去投王舒。 王应:不如且去江州,去投叔父王彬。 王含:丞相与你叔父向来不和,如何却欲投他去? 王应:此亦正是我等投奔之因。王彬叔父在从父强盛之时,能与其争较长短,即非常人可及;今见我父子困顿,则亦必有愍恻之心。荆州王舒叔父向来势力,见风使舵,此时岂肯甘冒奇险,收留我父子? 王含:此真乃小儿之见,岂不闻血浓于水? 于是不从王应之议,坚执来投荆州。 王舒闻说王含父子来投,遂遣部将引军迎之,当夜为其父子置酒接风,灌至大醉,令人绑了,沉于江底。既杀王含父子,遂遣使奉表入朝,举荆州军民归顺天子。 与此同时,江州刺史王彬闻报王应兵败,思其父子必来投奔自己,于是在江边密遣水师舟船以待,久等不至,深以为恨而回。 至此王敦各部军皆被朝廷击败,主将或擒或杀,大军四散,王敦之乱遂得平定。 平乱之后,明帝下达诏旨,令天使引军到至江州,从府衙屋内起出王敦尸身,烧其衣冠,摆成长跪之姿戮尸,头颅亦被斩下,送至京师。 王敦首级被传送建康,晋明帝诏令与钱凤、沈充等人首级拴作一处,一同挂在城南朱雀桁上示众。建康士民皆空巷来观,无不称快。 王导则闭门杜客,严禁宗族子弟出入,只令在府中深省,以避嫌疑及百官议论。 其后多日,王敦首级发臭,明帝让其家属收敛。又诏令收捕王敦党羽,但不许牵连琅琊王氏,王彬等亲族悉无所问,王导等人更获加官晋爵。 王敦乱贼子之名,至此便为盖棺定论。王敦之乱虽得平定,东晋国力亦因之大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