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集 李雄霸蜀 (第2/4页)
某平生之愿,奈身在寒门,为世族不容,又无人引荐,恨无门路。 范逵点头:我故意上门打扰,卿母子虽然贫寒,但竟出家中所有待客,颇有古人风范,世之不及。卿姑待之,某此去必有以报。 于是告辞而去,拜见庐江太守张夔,极力称赞陶侃之能。 张夔于是召陶侃为督邮,兼领枞阳县令。陶侃在任以才能著名,遂迁任本州主簿。 州部从事到郡巡视,见陶侃并无礼敬,便欲寻隙责之。 陶侃下令闭门,约其部下,正色对从事说道:某若果有错处,自当按宪令处治,不应如此相逼。公若不按礼法办事,我则自有对待之道。公闻刘玄德怒鞭督邮之事乎? 从事惧而敬之,只得怏怏离去。陶侃为吏,因有谋略,便为世人称道。 太守张夔之妻生病,问遍当地医者,皆不能治,需到数百里之外延聘名医。当时大雪天寒,众僚属皆感为难。 陶侃说道:服侍君父乃为臣子之义,郡守夫人亦同我母。岂母有病,而子不尽心哉! 于是主动前往,千难万险,请得名医回来,张妻之病得救,众皆钦佩陶侃礼义。 长沙太守万嗣会见陶侃,诚心敬悦,赞道:公终必名满天下,请与犬子结为兄弟。 陶侃:敬喏。承蒙下顾,不胜荣幸之至。 张夔妻子得救,心怀感激,遂举陶侃为孝廉,令至洛阳拜谒丞相张华。 张华以为陶侃乃是荆南偏僻之人,又出身庶族,初时不予理睬。 但陶侃每次去张华府上,并不理会张华态度,俱都神色安然,宠辱不惊。 张华见此甚为惊奇,遂唤其登堂入室,问以经典政务。经过一番交谈,终为陶侃渊博学识折服,遂命除任郎中之职。 孙秀当政,因士族耻于任其掾属,于是便召陶侃为舍人。 豫章郎中令杨晫为乡人一致称扬,陶侃因同乡之谊前往拜见。杨晫见而惊异,评价道:《易经》曰“坚固贞正,足以谋事”者,陶士行即此人也。 乃与陶侃同乘,去见中书郎顾荣。宾主交谈片刻,顾荣便对陶侃颇为敬重。 吏部郎温雅当时在坐,对杨晫说道:以明公身份,何与小人同乘? 杨晫不悦道:士行非小人也。 清谈领袖乐广欲会南方之士,武库令黄庆向其推荐陶侃,却不为乐广所用。黄庆后任吏部令史,举陶侃为武冈县令,后为郡府中正,此番终为刘弘征辟重用。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陶侃应荆州刺史刘弘征辟,奉令为先锋大将,即引五千精兵,前往扬州讨伐张昌。 大军走未及远,探马来报刘弘:张昌兵围宛城,前将军赵骧败走,太守羊伊被杀。 说犹未了,又有探马报来:张昌已打破宛城,生擒新野王司马歆,杀其全家,由是襄阳震怖,贼势大盛。 刘弘闻报,当即传令:将中军大营退至梁县,命探马去追陶侃,告其张昌大军动向,命其休去扬州,约会转而北上,与我合击此贼。 探马领命,施礼出营,飞奔去了。 镜头转换,古城襄阳。 张昌破了宛城,引得胜之兵前来攻襄阳。但因襄阳城高池深,以至数日不克。张昌见攻襄阳不下,即引军下船,沿汉水进入长江。 由此长江沿岸荆、江、扬等州,大部为张昌所控制,并将中军大营设在竟陵。 刘弘得报,又命中军持令牌到前锋营,派陶侃等人在竟陵集结,进攻张昌。 陶侃领命,引军兼程驰至竟陵,扎下营寨,休兵歇马一夜。次日早饭已毕,下令三军就营前列开阵势,派人至张昌营中下书约战。 张昌闻是朝廷发兵来征,问及领兵者乃是陶侃,不由大笑,全不以为意。于是亲提兵马至于城外,对面列阵,催马上前。 陶侃出阵,扬声骂道:张昌逆贼!朝廷有何薄待你处,竟敢聚众谋反,屡抗朝廷天兵? 张昌:你是何人?通名再战。 陶侃:某乃钦命南蛮校尉长史,讨逆先锋陶侃是也。天兵到此,何不下马投降? 张昌:朝廷无将可派,才使无名之辈出阵。竟敢出此狂言,可笑啊可笑。 陶侃:无名小辈,专擒有名上将。你不投降,到时为我所擒,后悔迟矣。 张昌:我闻你乃庐江郡中一个小小方正,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捐来这个长史,也学人带兵?你若投降孤时,倒可做我主薄,绝不亏待。 一言道罢,背后军将尽皆哗笑。 陶侃受他侮辱,当时紫红了面皮,不再答言,挺枪纵马上前。张昌欺负陶侃文弱,亲抡大刀来迎,战不二十回合,便有些气力不加,腰酸手软。 张昌奇道:看不出你这书生,倒是个会家。某不敌你,让过一阵,休来追赶也罢。 说罢,办个遮拦,拉个败式,拨回马头便走。 陶侃挥军追杀,张昌军大败,直逃至下隽山方才住脚,于山中扎营固守。闻知部众尽降陶侃,后悔不该如此轻敌,于是令人知会石冰,使其据住临淮,便于救应。 陶侃一战得胜,由此名声大噪。于是一路收揽张昌败兵,降者无数,荆州乃平。 刘弘亲引大军来到,陶侃入帐拜见。 刘弘大笑道:卿首战大败张昌,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也。某昔曾在羊公帐下为参军,羊公谓我此后当居其职,后果应其言。今观卿之大才,则必继于老夫之后矣。 陶侃大喜逊谢,满帐诸将无不钦羡。 刘弘于是具折入京,将陶侃平定荆州之功上报。晋惠帝览奏大喜,当即回诏,敕封陶侃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 时荆州各郡守宰多阙,刘弘请于功臣中补选,表奏皮初为襄阳太守。 朝廷回复,诏准其奏,并拜刘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扬诸军事。刘公在荆州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公私给之,百姓无不爱悦。 镜头转换,按下荆州,复说益州。 罗尚见李雄围困成都日久,并无退去迹象,独坐愁城,苦思破敌之计不得。 这日门官入报:府外有武都人朴泰遣使前来下书。 罗尚:唤他进来。 门官领命,引入来使,奉上朴泰来书。罗尚展视其书道: 某为武都世族,向为巴氐李特裹胁,举家入蜀,以避鲜卑之乱,不得已也。今李特已卒,其子李雄酷烈,不恤旧部,屡为折辱,某深恨之。来日三鼓,公若将成都之兵以袭郫城,某率部曲万人可为内应,举火为号,共诛李雄。书不尽言,恭候回复。 罗尚览书大喜,又盘问来使几番,并无丝毫破绽。于是唤过心腹大将隗伯:来日定更之时,你可引两万成都守兵尽出,率军夜袭郫城。彼处自有内应,助你一战成功。 隗伯领命,至期引兵出城,蹑足潜踪以进。 到了郫城,恰好三更,隗伯将兵伏于城外,单等朴泰内应。 谯楼鼓打三响,忽见城头火起。 朴泰驱兵上城,令将数百把长梯送出城外,又命放下吊桥。 忽闻城内有人喝问: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