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五章 留影 (第2/2页)
去说些什么。 只能好言相劝。 “妈,算了,别人家的家事,咱们也犯不着去管。” 她说着,眉宇间的忧愁却怎么都消不下去。 微微转头,便见易中海在一旁巴嗒巴嗒地抽着旱烟,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享受的样子。 自从染上烟瘾之后,他的生活就多了一样东西。 慢慢的,就连纸烟也压不住心里烦闷,又被他替换成了更烈更辣,更好的旱烟。 贾张氏最近看见他就烦。 “我说你倒是说句话呀!” 对方根本不想回应,他已经习惯了用沉默来面对一切。 何况有什么好说的嘛,人家的事情本来就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犯得着生气? “你这不是把别人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来哭吗。” 易中海犹豫半天,蠕动嘴唇吐出了这样一句话。 贾张氏当场就瞪大了眼睛。 “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你给我讲清楚!” 秦淮茹头疼的低下脑袋。 “又来了!” 没过多久,一家子就围在一起,各说各的,闹得不可开交。 ....... 杨家。 大院儿里的情况如何,其他人怎么想,都和屋里的两人无关。 他们像是自动隔绝了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围着一桌子好菜,美美的吃个不停。 “多吃点,多吃点。” 奶奶忙着往她孙儿碗里夹菜,慈祥的笑容堆满整张面孔。 “奶奶,你也吃啊,别光顾着我了。” 修了一天的炕,杨利民确实饿了。 他知道因为自己上了报纸的原因,奶奶很高兴,现在这个天气也不怕浪费。 看着这一桌子菜,自己只能多吃,同样奶奶也要多吃。 “好,好,听你的,听咱们利民的。” 老人连声答应,嘴里一直念叨着什么“光宗耀祖”之类的话语。 杨利民听得有些无奈,但奶奶开心,便由得她来。 正因为这个年代的信息传递不发达,能上报纸就成为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当然,得是正面形象才行。 如果不出意外,自己说不定还能上广播,往后天南海北的人都能从收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但对杨利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j化。 不过是认识他的人多了,周边人的态度也慢慢的发生了改变。 而就在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的时候,他也终于迎来了那天。 领导接见。 ........ “一会儿你跟着我进去,放轻松点,别那么紧张。” “这不是第一次嘛,说不紧张肯定是假的。” 看着眼前打扮的像模像样年轻人,老马哭笑不得。 因为他借调战友文工团的原因,这次接见自己也要去。 他倒是无所谓,杨利民的内心,确实带着些煎熬。 两人坐上一辆规格不错的汽车,通过了层层哨岗,进入了典雅大气的园林。 “听说这地方,是好几个朝代的皇家园林?” “对,打仗那会儿毁坏了不少,后面又慢慢修建起来,现在也算复原了大半。”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下车之后,前面有专人等着他们。 老马带着杨利民快步迎上,热情的在那人攀谈着什么。 随后他们被带入一个会客厅,一路上杨利民都眼观鼻鼻观心,到了这里,心情反而慢慢的平复。 “你们先坐,我去通报一声。” “您客气。” 送走来接待的人,老马也送了一口气。 转头就看杨利民在抬着脑袋四处打量,不禁感到好笑。 “这地方别人可能一辈子都来不了一次,你小子算是有福气的啦。” 他点点头,没有回答,反而在思考会是什么样的领导会过来。 想着就听门外响起脚步声,不过一会儿时间,三男一女,四人齐齐推门而入。 杨利民和老马火速起身,快步走上前。 居中那位双手一抬,笑着往下压了压。 “坐,坐,不用客气。” 看着他熟悉的面容,听着那亲切的话语声。 即便杨利民两世为人,也难以压制内心的激动。 他蠕动嘴唇,想要说些什么,但此时此刻,又感觉什么都不说是最好。 对方却朝他主动走来,上下打量了一番,脸上始终挂着几分笑容。 “这位就是小杨同志?不错,很不错嘛!” “你写的歌,还有那话剧,可是触动人心,触动人心啊哈哈哈!” 随着这几句夸赞出口,场上的气氛也慢慢的变得热闹。 其他的领导无不是跟着一起说些什么,对眼前的年轻人,保有一种难言的期许。 杨利民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在这种场面,一时间也成了结巴。 他深深吸气,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谦虚的摆手道:“各位领导过奖了,过奖了。” 瞧他那副拘谨的样子,居中的领导心领神会,转头开了个玩笑。 “看来我们这些老家伙在这里,倒是影响了这些年轻人互相交流。” “老了,真是老了。” 他笑着摇摇头,随即准备转身离开。 反正这次过来也是一时兴起,听说最近风头无二的小同志过来,就想着去见见。 现在见也见过了,如他这般规格的领导,自然不可能再表现出什么过度的热情。 可就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身后一道声音突然响起。 “领导,能,能跟您合个影吗?” 杨利民紧张且又有些期待,要是有了一张和这位的合影,往后的日子不说顺风顺水,至少麻烦少很多。 他这个要求也不过分,对于有才干的青年,对方一向是很看重的。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嘛,来,来,咱们几个一起和小杨同志照个相。” 他本以为这小同志是个不爱说话的沉闷性子,所以决定先行离开,但其实还是有点遗憾。 自己本身就是个喜爱艺术的人,写过诗编过曲,也大力主持并发展国内电影事业。 遇到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多少想要交流一番,勉励两句。 现在人家主动开窍,倒是正合他的心意。 于是很快长沙的人就聚集起来,杨利民也压住内心情绪,再次变得冷静。 秘书找来照相的人,所有人站在一起,资历老的大老当中,混进去了一个神情喜悦的年轻人。 画面就此定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