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47.世间无真佛 (第2/2页)
欢的,是代表着“无生”、“杀贼”、三命六通的离欲阿罗汉---须菩提。 这话一出,好多师兄弟都愣住了。 要知道,佛祖曾在金刚法会上亲言,须菩提已证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为第一阿罗汉。 乃是众多僧人心中的偶像。 为什么师弟会不喜欢离欲阿罗汉? 问起原因,玄奘用稚嫩的声音告诉他们: “佛说:因为须菩提已入无余涅槃的圣者阿罗汉那没有欲界的善心境界,他的起心动念并不造业,也不产生业的果报,心的造作像天空中的飞鸟飞过天空一样不留痕迹。” 众人依旧不解,这不挺好的么? 无心,即不动欲。 不动欲,便不造业。 万般不沾惹,离欲不堕轮回。 这乃佛家真意,为何会讨厌? 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却让所有人久久无言。 稚嫩的玄奘反问道: “这不就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吗?” 一句反问出,辩经便结束了。 无心的境界是不行善、不造恶的境界,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佛与阿罗汉的境界!善人与善法相应,圣人与道相应。 这本是佛经之中的智慧。 可是…… 对啊…… 这…… 这不就是清静无为么? 佛道有别,为何在终得正果时,却好像……大家都一样呢? 这场辩经无疾而终,可留给空寂的印象却是极深。 因为时至今日,为什么阿罗汉果位的无心离欲,会与道家清静无为相合,都没有一个正确答案。 虽然最后可以论述概括为一个“殊途同归”。 但佛与道,不是应该从本质上就不同么? 甚至连师父都没有给出一个正式答案。 而今日空寂听到玄奘再次提起这件事,一方面陷入追忆的同时,又忍不住问道: “为何又提起此事了?” “因为……我悟了啊。师兄。” 消瘦的白衣僧人双眸中忽然亮起了一团光火: “因为我在守初道长的心中,看到了一尊阿罗汉。或者说,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清净与无为。“ “……” “阿弥陀佛。” 忍不住双手合十,僧人语气虔诚慈悲: “曾经,守初道长与我说:菩萨不是因为成了菩萨才去渡人,而是因为渡的人多了,才成了菩萨。我心虽有感,可却依旧想的不太透彻。直到那一日,我看到了他的心。忽然,我悟了。师兄,佛与道……有什么差别吗?” 他发出了自己的反问,宝相庄严。 “我们修己身,渡世人。先成佛,再传法。而道家修无为,红尘不染,才能成仙……这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己心而起,师兄,可对?” “……嗯。” 听到空寂的应声,玄奘却忽然摇头: “错了啊,师兄。我们都错了!修己身,乃私欲,是成不了佛的!” “!” 空寂猛然抬头,看着师弟的眼神里满是荒唐。 就像是在问“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样子。 可玄奘却笑了。 也不解释,而是点点头: “师兄,我心有迷惘,今日之问,师兄不可解,师父亦不可解。甚至守初道长也无解。但确实,是我心中之问。曾经,于黄河之上,道长问我:和尚,求而不得,苦不苦?我告诉道长:苦。之后,道长拿迦叶尊者举例,告诉我,这世间之人大多都如迦叶尊者,能力不够,只能管好自己。所以才自持修行,修己身。有错吗?没有。可是,师兄,迦叶尊者选择了修己身,是因为得证佛祖,知晓自身德行不够。他不够,佛祖够。所以,佛祖选择度化世人。对吧?” “……” 空寂无言以对。 隐隐约约……他觉得,师弟的身上似乎发生了一种……莫名的重大变化。 看似平静的面容之下,却是那汹涌彭海的海潮所卷起的滔天巨浪…… 他不知道师弟要说什么。 可不知不觉间,后背……却已经湿透了。 而就在他面色彷徨之间,却见白衣僧人双眸燃火: “太小了!师兄!” 小……? 什么太小了? 空寂心里满是不解。 可下一刻…… “度己,不可成佛!唯有度尽众生疾苦,患难、贪婪、忧怖……方可成佛!这世间佛门子弟皆为迦叶尊者之流,修得一己私欲。我们……修错了!大错特错!修到老,无非只是迦叶尊者而已。” “……” “……????” “……?????!!!!!” 空寂脸上一片骇然。 看着似乎性情大变一般的师弟。 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他…… 他要干什么? 如是观照,充满慈悲浩瀚的火焰之中,那双眼睛似乎看懂了他的迷茫。 便告诉他: “世间若寻不到真佛,众生便不可解脱。那我,就把它……找出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