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29.老杜,你的好基友要来了 (第1/2页)
时间是一条河。 人生也是一条河。 无数条涓涓细流,化作了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而这些在河湖中交汇的水或许会相互陪伴着走一段旅途,可伴随着命运的推动,终究还是会流入不同的人生。 笑嘻嘻走了。 李臻并不难过。 因为他相信,无论时隔多远,他们始终会有相汇在海中的那一天。 入城。 洛阳城中的人今日明显有些少。 想来是有人出城祭祀还没回来的缘故。 而那三万去征讨瓦岗寨的军卒,也没有给洛阳城里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波澜。 回到了春友社门口,看着正在门外的杜如晦,李臻喊了一声: “老杜。” 正毫无形象的坐在青石阶上的杜如晦从发呆中回神,看到李臻后,便立刻走了下来。 李臻问道: “怎么不进去?” “锁门呢。” “文冠呢?” “不清楚,我刚来的时候,就没人。” “?” 李臻有些纳闷,心说这孩子这是去哪了? 一边要上石阶掏出钥匙开门,一边对替他牵马的杜如晦说道: “二哥走了。” “叔宝兄?……嗨,这事怪我。“ 反应过来的杜如晦摇头,一把拉住了李臻: “光顾着要和你说了,却忘记今日是叔宝兄出征的日子。早知道……也和你一起送送去了。道长,这会儿可有事?” “……干嘛?” 见他拉着自己不让走,李臻有些纳闷: “有事?” “有。” 杜如晦点点头: “上次说的存鱼之法呢?刚好,昨夜我又命人下了一条绝户网,我是后日出发,赶紧教教我,我好不至于把鱼钓上来后没法贮存。” “……好。” 连回家喝口茶的功夫都没有,才从西门那边回来的他再次和老杜往城外赶去。 杜如晦已经好几天没来了。 没办法,忙。 如今,他的河东郡主簿的任命已经下来,但比起京官而言,他这“主簿”还真不算盘菜。想要去工部查看河道图,人家都压根不鸟他。 不得已,他只能动用了一些家族的关系,等了一位说得上话的大老爷从外地回来,这才一头扎进了工部。 而在这之前,他都在监督那些被征召的渔民织网。 几天的时间,40米制式的绝户网所需的苎麻已经穷尽了洛阳城所能,不得已就只能往周围跑。 万幸,有飞马城的乌龙骓,自掏腰包,老杜又买了许多苎麻,连夜押送到了洛阳城外,继续组织渔民织网。 最近洛阳城里的鱼价格是直线下降。 拿鱼顶工资的渔民从一开始的狂喜,到现在也开始发愁了。 奶奶的。 鱼太多,卖不上价格了。 一边走,杜如晦一边和他说着自己的准备。 比如加起来快要到七百米总长度的绝户网,比如河东那边的水势水利。再比如他的兄长杜同文上任后,已经想好了一些救灾举措…… 朝廷如今已经不可能赈济钱粮了。 陛下下江淮,所动用的人力物力,是个天文数字。 而河东之地的难题,在他看来,只要刀兵无事,休养生息就好了。 等到秋收,若有多余的粮食,自然会去赈济。 可现在…… 救河东? 与其说救河东,倒不如说在帝王的心里,把这河东之急,当成了考校越王的一份作业。 说到这里时,道士就瞧着书生咬牙切齿。 而早对杨广不抱希望的李臻倒没什么表示。 或许是知道的多了。 所以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一路上闲聊、中途还买了一大袋粗盐,俩人来到了西门。 可说来奇怪,刚刚还畅通无阻的西门,此时此刻却忽然被许多官兵给把守住了。 接着便是一群手里拿着扫帚和水桶的工人们朝着城外走。 “……?” 俩人都有些疑惑。 杜如晦好歹是官身,见不让百姓过,他便上前,掏出了腰牌后,冲着对他行礼的捕快打听消息。 李臻在一旁瞅着俩人在那聊了几句,最后杜如晦一指城外,捕快点点头后,上前开路。 见老杜招手,牵着马的道士赶紧跟上。 嘿,民不许走。 官当然能走啦。 一路带着李臻出了城,绕开了那些一边掸水,一边清扫官道人畜粪便的工人,等走远了,李臻才问道: “什么情况。” “刚刚朝廷那边来了消息,河东山西抚慰大使李渊,已经过了龙门了。” “……啊???” 这下,道人的脸上惊讶已经不是“nongnong”俩字就能表达的了。 李渊,要来了? 不知为何,李臻心里有种似是而非的荒唐感。 他也不知道这股荒唐感哪里来的,或者是“终于要见到唐朝的开国皇帝了?”又或者是“终于要见李世民了?”……总之,各种心思在他的心头跟翻花一样的翻涌。 可在杜如晦这,道士脸上的惊讶却是一种喜悦。 只见他一边走,一边说道: “看来,陛下这次终于没有所托非人。绛州城高墙厚,如果真是战事开启,没有个十天半个月绝对无分胜负。而现在他能走到龙门,按照大军行进之速,至少走了两天。这么说……绛州应该已经安全了!” “呃……” 虽然听着老杜的分析,可满脑子都是“老杜你好基友来了”既视感的道人只能麻木的点点头。 不过…… 瞅了瞅天色。 刚过龙门。 照这情况,至少还得一个多时辰才能到吧。 而按照惯例,外地军队不可入城,要在城外扎营。 回来也能看到。 于是便拍了拍如释重负的杜如晦肩头: “走吧,先去收鱼,回来再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