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回 三国分晋战国始 安邑乐羊志学儒 (第5/6页)
却有些违制相侵现象出现。随着周朝廷统治的能力减弱,一些具有野心的诸侯,竟为扩展自己地盘,渐相侵吞邻国边境土地,周朝的统治王庭衰微,却无能力加于阻止,以至于逐步形成了混乱局面,这就是所谓“春秋”时代的开始。 那时的诸侯国,由于生产力低下,多以农耕为立国之本,平时首要之任,得顾及民众生计,吃饭是第一生存要务。所以农忙时不敢随意侵犯邻国,怕战争影响国计民生,只能在春天或秋天,当庄稼耕种收割完之后,闲暇无碍之时开战,进行争夺地盘的拼斗,多是展开小规模的战斗,开始了互相兼并争夺。因此,当时的鲁国先师学士孔子,在总结这段历史过程时,根据其历史特点和现象,首创记录了当时数百年的史册,并编撰成卷,书名便叫作“春秋”二字。后人多所仿效,如后来秦国丞相吕不韦,就曾汇集高能文士著典,编写出过“吕氏春秋”,乃是一部珍贵的文史。 这种混乱局面,一直持续了二三百年之久,当时还是各诸侯国君之间的争夺拼斗,尚遵循君臣之序,并没有臣灭君而自立之象。直到赵、魏、韩三国分晋,产生了权臣坐大,君弱僚强,国君难于控制的现状,以致臣灭君以自立,并以地盘实力自立为君候,摆脱周王朝的制约,或设法得到周朝廷认可。开启了臣僚独立自专的先河,逐步形成了燕、韩、赵、魏、秦、齐、楚,七个大国称雄的时代,当时虽也还有宋、卫、蔡、郑、吴、越、中山国,等诸多小国共同存在,但却不能再有所作为。为此,史家多以这个时期,被确定为战国的始端,此后二百余年的混战史,成为一段群雄争霸的战乱时代,演绎了许多战争奇雄故事。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历史名人,做出了令人炫目的光耀事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中,难于磨灭的一段风云史间。 在这段乱世纷繁的风云中,却出现一个贯穿战国时代的兵道家族,这就是以乐羊、乐池、乐毅为代表的乐氏家族世系,可说是不间断的生出兵家之能人,且都兴旺发达。使得乐氏一族,兵家将帅层出不穷,并分布各国为将,多能展现其兵道才能,而且极少战殁沙场,竟能多为善终,不能不说是战国时代的,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其中,乐氏家族诸多将帅,均多智善变,俱能在风云莫测的诡谲博弈中,表现出了灵活机敏的处世之道,贯穿了数辈多代,传承不断。由于深悟其中奥妙精髓,方能在乱世中,游刃有余,很好的把握住时机,使本族群不断壮大发展。且能得到各国君臣将卿称道,深晓其才能作用,并给予充分信任使用,真是继代延续不绝,自有其深邃精妙的道理。 就是到了秦朝一统之后,少有战事发生,兵道难再支撑经世传技,其后人却又能转风使舵,深研道家理论学问,出现了道学立世的精英典范。传说汉高祖刘邦,崇佩乐氏族人,还曾刻意寻其后人,封为君奉待,照样能被人敬服崇拜,确实暗含不凡之功道,值得后人研究探讨其奥秘玄机。要想弄清此中内情,还得从乐氏的先祖乐羊说起,顺其主线逐渐剥开,从而展现出乐氏家族传承秘诀,窥破其中玄机方略。从中解悟出高深策谋,丰富我们现代人的处世方法智慧,为后人传授料判机谋,方才是探索此深意的入门钥匙。 虽说乐氏家族历代,最有成就的当属乐毅,也是知名度极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名载史册,彪炳千秋。就连三国时的诸葛亮,也对其钦佩之至,成为效仿的典范,甚至自比宣扬,做为年轻时的偶像自诩,不能不说是非凡的历史人物。可要说到乐毅,就不得不道明其祖上开族先人乐羊,这才能让人明了其始端因由。正因为乐羊曾为军帅,经过苦战数年,才攻下古中山国,功绩卓杰获赏,被魏文侯封在了中山国都灵寿,应时做了“灵寿君”,也就是此城垣统治者。所以乐羊前往当地就职,才举家带族迁居灵寿,并终逝埋葬于此地,可却使乐家后人,成为当地的名门旺族,并在此地传延多代。历史所记载的乐氏名人连续涌现,多有史册记载其经历事迹,成为人杰地灵的引傲之源。 乐毅本人就是在灵寿古城出生,从而造就了其成长历程,并参与了后来的赵国长期征战,和燕国的成名经历。其出生地为赵国,史籍均明确记载,就在如今河北省会石家庄市,所属的平山灵寿两县境内。这也是本作者故自有意,为宣扬本地历史名人,使民众知道在这片热土上,曾有过一些非凡的名家杰范,为后人敬仰崇拜。这是本书写作的初衷意愿,在此向读者谨作提示,以便通晓书中人物之关联内涵,或能帮助读懂此书,自会大有益处。闲话莫絮,言归正传。 这正是:华夏文明自悠之,春秋战国谱史诗。周朝裂土分封制,八百余年稳乱持。却有人杰兵族盛,贯穿百载延续支。乐家灵寿奠基旺,堪为传承典范师。 话说春秋后期的晋国,本为强盛一时的大国,却被魏赵韩智等姓氏的实力家族,所分权掌控,多在国中地位显赫,而国君的地位和权威,却日渐衰微。后来经过智伯弄权,有意欺压其它三族,本欲灭赵氏侵占瓜分其辖地,联合魏韩两家兵马,发动了围攻赵氏的晋阳之战,也就是如今的太原之地。却暗被赵氏说服魏韩两家,共同谋算智氏,使强权太过的智氏被灭掉,竟被三分其广地,由此使三家更自坐大。时过不久,三家相议废掉晋候国君,而分成三个国家,且自号称为君候,与当时的齐楚秦燕等大国分庭抗礼。并各自划定边界地域,暗定互相照应,以对付它国干涉,却做出了臣灭君,夺权自封的先例,各国也只能听之任之,就连当时周朝国君也无力阻止。形成了周朝礼乐纷崩的现实局面,这也就是所谓之战国时代的始端。 赵魏韩三国自立,既然成为事实,便也逐渐与其它国试着交往,自然顺理成章。当时韩国的疆域,主要是如今的河南省南部地方,魏国为如今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地方,正好地处中原之地。而赵国则为山西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之地,均为原晋国管辖的广阔疆域。后又经各国向外拓展扩张,除灭掉周边诸多小国,或一些部族占据之地,使其地域更为辽阔,形成足可与其它大国相抗衡的新建之国。由于新创三国君臣,都知建国不易,因此都倍加勤谨,努力治理巩固好自己的国家,使之能延传后代,富贵荫及子孙,不至中途败落,被其它国家吞并。所以初始几代君候,确均都功绩不凡,成为傲立于群雄之间的强盛之国。 在赵魏韩三国中,当时魏国相比较强盛,不仅因其所辖地域优越,而且文化相对发达,国中不断涌现杰出人才,魏国君又善于挖掘利用,因此声名俱隆,使得魏国显示最为强势凸显。国君亦让百姓安居乐业,减轻税赋徭役,不受长时征战之苦,多为勤于国政,养民积财,逐渐使库府民间富足起来。为后来成为中原强国,傲视群雄,兵威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使国民教化训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安于耕种劳作,而且还能读书识字,进而成为国家有用人才,也是其治理策略正确,多些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 这正是:春秋乱行互并吞,周朝礼乐显崩纷。数百小国渐聚大,越法权臣灭庸君。擅称王侯无所惧,皆因势强屈弱尊。自此七雄始争霸,战国史册由此分。 却说魏国都城安邑地方,就是如今山西运城所属的夏县,生活着一户叫乐羊的人家,因其早成家业,便与父母妻子小儿一块过活。身边有个六七岁的儿子,长得聪明可爱,给起名叫作“乐舒”,妻子有些姿色,很是勤劳能干,邻里夸他娶了个好婆姨。乐羊年少时习学过写算之术,尚能粗识文字,有过人记忆,聪慧颖悟,却不喜田间辛勤劳作,只想换个谋生方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