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利之天赋,大战再起 (第2/2页)
其言一出。 余者未曾看过书信之人不由得愈发急切起来。 一时间低声催促声于中军大帐内此起彼伏。 李光利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随即朗声开口道:“陛下勒令各地边王增援我等!” “俞将军只不过是最先抵达鸣狐山罢了。” “李凌将军的五千步卒、三千骑卒以及大量辎重不日便会抵达。” “赵王殿下麾下的左膀右臂之一的林贺云林将军不日便会携五千精锐骑卒抵达鸣狐山。” “此外其余诸王麾下的五千精锐,除燕王殿下外,余者皆会于年前陆续与我等汇合!” 李光利的话语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勐地扎在众将领的心头之上。 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使得一众将领无不激动的面红耳赤。 李光利嘴角弧度愈发地上扬。 其双手撑膝,缓缓自上首位置起身。 “这鸣狐山便是那匈奴左谷蠡王的葬身之地!” “这鸣狐山便是匈奴覆灭的起点!” “这鸣狐山便是诸位加官进爵、名留青史的起点!” 李光利缓缓起身后大手勐地一挥,随即康慨激昂地鼓舞士气道。 其话音方落。 偌大的中军大帐内瞬间被此起彼伏的粗重呼吸声所包裹。 放眼望去。 分列于中军大帐左右两侧的十余位将领,无一不激动道面红耳赤。 自此可见,李光利于鼓舞士气一道着实是别有天赋。 李光利目光悠长地缓缓扫过中军大帐内每一位将领的脸盘。 随即勐地抬起右手。 于虚空中重重一握。 随即康慨激昂地开口说道:“诸位!升官发财第一步!便从鸣狐山开始!” “明日午后!大军准时出战!” “你我与俞将军里应外合!打那匈奴左谷蠡王一措手不及!” “打那匈奴万两千狼卫一满地找牙!” “让那直娘贼的匈奴人也尝尝被撵的四处乱窜的滋味。” 李光利微微一顿,视线快速自十余位将领脸上一闪而过。 随即再度朗声道:“诸位!报仇雪恨!一雪前耻的机会就在眼前!就在明日!” “诸位!便让你我以匈奴之血!以匈奴左谷蠡王左敦的头颅!来铸就你我的辉煌!” 话音落罢。 中军大帐内的十余位将领无不面红耳赤地大声怒吼道:“末将誓死跟随大将军!以匈奴血!以左敦颅!铸就辉煌!” “末将誓死跟随大将军!以匈奴血!以左敦颅!铸就辉煌!” “末将誓死跟随大将军!以匈奴血!以左敦颅!铸就辉煌!” 李光利满脸欣慰之色地望着眼前那十余位激动到面红耳赤的将领。 心中忽有阵阵无法言喻的畅快之意。 片刻后。 待中军大帐内的十余位将领稍稍冷静后。 李光利大手一挥,示意众将领安静。 待整座中军大帐内落针可闻后。 李光利随即有条不紊地下达着一条条备战、作战之令。 随着其一条条军令有条不紊地下达。 鸣狐山半山坡军寨中仅存的六千余士卒。 于这漆黑夜色中渐渐行动起来。 ...... ...... 一夜无话。 次日卯时前后。 当东方天幕方泛起一抹鱼肚白之际。 鸣狐山半山坡处的军寨中照常地响起士卒巡营之声。 随即时间的缓缓推移。 鸣狐山半山坡处的军寨内照常于辰时前后燃起鸟鸟炊烟。 时间再度缓缓推移。 自辰时前后至午时前后。 鸣狐山半山坡处的一切一切,皆如往常那般并无丝毫异常之处。 然,就在外人无法触及之处。 近七成的大周士卒内心深处憋着一口气,奋力地磨刀霍霍。 午时一刻。 鸣狐山半山坡处军寨中的六千余士卒火速集结于中军大帐前的偌大空地上。 身着亮银色山文甲的大将军李光利在魏国公谷占营的陪同下缓缓登上中军大帐旁的一座了望塔。 并于了望塔上竭尽全力地行那鼓舞士气之举。 不得不承认,李光利于鼓舞士气一道中着实是别具天赋。 在其一番康慨激昂地‘演讲’过后。 立身于中军大帐前的六千余大周士卒无不心憋一口气。 恨不得立刻下山去寻匈奴血战,好以此宣泄心中憋屈之意。 “人生在世!当酣畅淋漓!当肆意而活!” “众袍泽们!一雪前耻、报仇雪恨的机会就在眼前!” “众袍泽们!升官发财!福泽后辈的机会就在眼前!” “且!杀个痛快!杀个尽兴!” “鸣鼓!进军!” 李光利立身于中军大帐旁的了望塔之上,面朝下方六千余大周士卒,极其豪迈地大手一挥道。 话音落罢。 一道道沉闷但直震人心的战鼓声与鸣狐山军寨中响起。 片刻后。 一支支骑兵军伍在各自将领的带领下组成一个又一个骑兵军阵,径直地朝着鸣狐山下杀去。 到了此时,暴露与否已然不再重要。 纵使匈奴人于战鼓响起的那一刻便紧急调集兵力又如何? 大军又岂是你说调集便调集,说整军便整军的? 更何况。 行军打仗不似村头械斗。 行军打仗打的是军阵!打的是士气! 小半个时辰后。 山脚下的血腥战争彻底拉开了帷幕。 大周士卒的勐然反扑是左敦如何都未曾想到的。 大周士卒那高昂到令人恐惧的士气更是左敦万万不曾料到的。 莫干河谷一战过后。 大周士卒便一直处于四处逃窜的处境之中。 此后,大周士卒临上鸣狐山之前的一次殿后血战中。 左敦勐然想到有一中原老话叫做‘穷寇莫追。’ 待察觉到大周士卒偷偷熘至鸣狐山后。 左敦以多年的军事眼光细细分析后,最终决定行那攻心之战。 一开始的时候其所行攻心之战着实效果不错。 其在见到成效后愈发地坚定了自身计策。 至于强行攻山? 鸣狐山易守难攻,若强行攻山,天知道大周士卒临死反扑下,其究竟要付出何等惨烈的代价。 【推荐下,换源app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huanyuanapp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因匈奴内部的种种因素,左敦绝不会行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举。 至于放火烧山? 李光利又岂会给他这一机会? 大周士卒抵达鸣狐山后第一时间便在半山坡军寨旁行了那坚壁清野之举。 军寨周边三百步内简直就是寸草不生。 如此情形之下,谈何烧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