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烽火何日休_第8章 赵峥成了地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章 赵峥成了地主 (第1/2页)

    “大郎,听说你收了那些辽民的交子还给他们吃喝?”

    “嗯,我看着他们怪可怜的,于心不忍。”

    “好在你赚了些钱,但这可一却不可再,总不能你自己养着这些人吧,就算有金山银山也要吃穷了。”

    “伯父说得是。”

    “这些辽民安置就是问题,弄得不好,遇到些刁民,闹起事来却是难办,井陉那边二虎山上的土匪就是些闹事的辽民,我和这些叔伯也没想出个办法,大家知道你主意多,想听听你的想法,给出出主意。”

    赵峥此刻也没啥章程,自己的买卖倒是可以吸纳点劳力,但这好几十号,况且还有老人、女人和孩子。

    想了一会儿,说道:“各位叔伯长辈在此,本轮不到我说什么,只是县里把这些辽民派到我们村里,妥善安置在所难免,小子不才,正做这营造勾当,倒是可以雇十来个青壮,老父铁匠铺怕是也能再招几人,也算是可以给村里出份力。”

    见众人纷纷点头,接着道:“不若把村里几家匠人也都招来,各家量力雇佣些人手,集大家之力,怕是可以解决大半。”

    “这主意甚好,少卿,你去把薛家、李家、宋家、周家人都叫来共同商议。”钱怀仁点头道,吩咐自己儿子去叫村里匠户人家。不多时十来家人到,钱怀仁向他们说了下,薛陶匠自从与赵峥合伙,正在扩大生产,正缺劳力,二话不说就应承下来,倒是其他几家多是家庭作坊,有些为难,答应招募几个学徒也就是了,众人也不好强迫。

    按照钱三郎清点的,青壮年二十八人,老年男女总计二十人,青壮女子十四人,少年十人,婴幼儿四人,二十三户,好在每户都有至少一名青壮。算算人头分配得倒也差不多,钱怀仁为首的几个大户各自雇上几户佃户长工,这些辽民的生计问题算大致有个着落了。

    接下来就是安置问题了,说到底还是没钱买地,谁也不愿意把自己手上的地白送出去,谁都不同意随随便便便宜了外人,就算是村西高地上的废寨那也是钱家二房的。

    “二弟,要不你就把你那块荒地拿出来?”钱怀仁试探性的问道,讨论来讨论去,全村也就这块地最差。

    “凭什么呀,那好歹也是咱爷们儿的地,要让那些辽狗白拿走可是没门儿!”钱怀礼一点也没顾及集村长、族长、里正、自己堂兄身份于一身的钱怀仁,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

    “二弟……”钱华仁强压怒气,却一时语塞,他是钱怀仁的堂弟,家里两个房头,上一辈造成的嫌隙,导致他常常跳出来跟钱怀仁唱反调。

    “大哥,你倒是有那么多地,为啥不拿出一些来给这些辽民?那样才显得我们钱家仁义厚道,不是吗?”钱怀礼冷笑着不阴不阳地说道。

    “我那些地虽是我们大房产业,但也是我们钱家先祖几代人辛苦所得,若是用它们换来堆无用的官交子,百年后叫我怎么向先祖交待!”钱华仁怒气上涌,两人一时僵在那里,其他人也无从插口,一时房间里陷入尴尬的沉默。

    村西的那块地在一处高坡,背河而立,地势甚为险要,赵峥曾去过,虽然荒废,但还留着半人多高的土墙、破屋,据说原是五代石晋末年,由钱氏先祖所立,是众乡亲结寨自保的场所,地狭窄土贫,关键还不通水源,成平年月,自然荒废,虽是破败的房舍院墙,但稍加修茸,就能住人,这倒是安置辽民的好地方。

    坡下一片乱冢堆,传说那里葬着石晋末年抗击契丹战死乡亲们的忠骸。据说曾经有块石碑,但后来在战火中毁去。

    这种在乱世遗留下的山寨到处都是星罗棋布,多数都荒废了,但也有很多住着人,却多是大宋的隐户。

    宋建国后,宋辽二邦以白沟为界,真定是地处边界,辽境的汉民多有逃回宋境的。澶渊之盟后,宋辽延续百年太平,但对辽国逃民,宋国不仅不抚慰安置,甚至协助辽人搜捕逃民,任凭辽人抓回那些汉民,往往汉民被契丹人抓回,过了白沟就残酷虐杀,而宋人则视而不见。日久嫌隙便生,辽地汉民以汉人自居,而对宋国之民则谓之“南人”,硬生生把同宗同源的一族分为了两拨,宋国在辽国汉人心中地位可想而知。

    幸而逃过追捕的辽国逃民,没有户籍,为了生计多数入山立寨自保。加上宋国本来的逃民、盗寇,百来年间,不在户籍上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光在真定附近就有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山寨。

    赵峥听说那村西的地就是因为二十来米的落差,由于官府要求要种水田,靠人力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灌溉要求,而一下雨又会涝起来,故而抛荒,他倒是有了主意。

    赵峥心里细细盘算一番,越想越觉得可行,于是大着胆子插口道:“众位叔伯,不若这样,由我把村西的荒地买下来,让那些辽民在那里建屋耕地,算做是我的佃户就是,这样子众位叔伯也就不用为难了。”

    “休要胡说,大郎你是赚了几个钱就烧包了吧,那片荒地能种出些什么来?”早已进来的梁老汉一听就急了,赶忙阻止道。

    “爹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