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烽火何日休_第6章 营建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章 营建坊 (第2/2页)

指导着徒弟们和雇工赶着进度,不断而来的陶器订单,让薛大郎也乐得眉开眼笑,直把赵峥当财神看待,可突然而至的大量订单也令薛大郎疲于应付,直呼忙不过来。

    接连几次出现薛家供不上陶器的事儿后,薛大郎主动找上赵峥,两人一拍即合,口袋里已小有财货的赵峥出资,二人合股再建一窑,请来里正作保,二人又订立了份契约,在赵峥看来薛大郎生产陶器的瓶颈在于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原本的手工作坊模式,所有陶器的生产都由薛大郎和他两个徒弟完成,三人虽都技术娴熟,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采料、练泥、拉坯、修坯、晒坯、施釉、烧窑都需要师徒三人全程参与,显然从生产效率上显得比较低效,其次从工艺上即使是技术含量最低的陶管,薛大郎依旧采用手工拉坯的工艺,虽成品品质一流,但在赵峥看来性价比太低了。

    习惯于现代工厂大规模生产的赵峥,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这就不是一个扩大版的薛家陶坊,而是规模更大的工场,通过雇佣工人来增加生产力,将制陶的各个环节拆分开来,由经过简单培训的雇工专人负责一个生产环节,薛大郎和他的徒弟们必须要离开生产一线,而是负责工人的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总体运营统筹的工作,这对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宋朝人而言,并不陌生,薛大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乡野陶匠,居然也能有机会过一把工场主的瘾,对赵峥描述的制陶工场,薛大郎学徒时也曾在县城见过类似的,但对赵峥对于各个技术环节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薛大郎又觉得闻所未闻,不时提出问题,赵峥给出的解答,他想想又不无道理,心中对赵峥的钦佩又深了一层。

    二人商量完,赵峥又提出了采用模具灌注的方式取代目前手工拉坯的生产工艺。

    “澄泥为范,我咋没早点想到呢?”听完赵峥的构想,薛大郎一拍脑门,叹道。

    “哦?我说的你明白了?”赵峥见薛大郎的反应也吃了一惊,他对陶瓷工艺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大学暑假参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听说过模具注浆而已,他已经很尽力向薛大郎解说这项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新”工艺,没想到薛大郎即刻就做恍然状还说出了个自己听不懂的词汇来。

    “梁兄弟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呐。”薛大郎向赵峥拱拱手道,“兄弟所说,就是先制石膏外范和石蜡内范,再在预留空间注入陶浆,待得陶浆凝固定型后,拆除外范,再加热令石蜡融化流出,注浆模范只要外范不损坏,即可反复食用,而石蜡内范也可制范,只需浇入融化的石蜡液又可快速制备,反复使用。此法古已有之,只不过我从没接过大批的活计,一时没想起来。”

    “原来如此,那是甚好!”

    对于只听过《梦溪笔谈》却从未通读过的赵峥,虽然暗自惊叹自己老祖宗的工艺技术水平,但薛陶匠既然懂得这模具灌注那是再好没有了。

    对于生产的产品,目前当然以修建厕所所需要的工程构建为主,不过赵峥对于这阵风到底能刮多久范围多广也是没有信心,所以也提出在生产之余同样开发物美价廉的日用陶器为辅助,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就是在于成本,只要能够拓展市场,赵峥有信心依靠成本优势取得成功。

    两人又就工场的细节做了详细讨论,对薛大郎来说,感觉新奇的除了赵峥要求在每件陶器上都打上他亲手绘制的双钱图样作为底款之外,就是赵峥提出的闻所未闻的记账方法,反正薛陶匠也是大字不识,原本记账的活儿也是由赵峥这边负责,此外赵峥还提出在烧制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就是利用工场的两种主要原料石膏和黏土按赵峥要求的比例混合,再通过高温烧制,磨细后制成,正好可以利用到工场的原料技术和设备,作为陶器的副产品,薛大郎虽不明白这种水泥有什么用处,但既然赵峥提出,听起来也并不费事,于是也答应了下来。

    隔天,二人就各自忙开,原本不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一条产业链正在赵峥的努力下慢慢成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