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第1/3页)
听闻清晏如此问道,王氏笑着摇了摇头:“我可没机会如你父女二人这般让人看笑话,那时我入学已是十一岁,但此前其实并未同父母住在蜀南家中,而是一直借住在京城。” 清晏有些惊讶,娘亲此前从未同她讲过这些事,因此她虽然知道外祖家是在离京城较远的西边蜀地,但却并不知道娘亲过去也在京城生活过一段时日,只以为她是从蜀地千里迢迢往鹿鸿书院中求学时才来了京城。 如此看来,娘亲与爹爹大概也是在京城中相识的。清晏对此有些好奇,只是,看娘亲如今脸上的表情,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同她说。 果不其然,思及往事,王氏沉吟片刻后,竟缓缓说出了一件清晏从未听闻的事情:“京中御史王宣宗其实是我的二叔父,或许...清儿可以称呼他为外叔公。此前我应该已经和你说过,当今圣上的第一个女儿,也就是如今的大公主殿下,是哪位所出?” “母亲教过的,是宫中的晗妃。对了...似乎,她也姓王?”说到这里,清晏心中顿时有了一个让她十分惊讶的猜测。 赞许地看了一眼自家聪明的女儿,王氏点头,证实了她的想法:“她本名王晗,正是王宣宗的独女,也是我的堂姐。如此说来,大公主殿下倒也勉强能算是你的表姐了。” 微微揉了揉的额角,王氏叹了口气:“以往没同你说,是因为你还小,暂时不需要知道这么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世家一向重姻亲血缘,许多亲属关系处理起来,哪怕是我都能被绕的头晕。更何况,若是与皇室沾了边,便不能再轻易攀关系。如今,圣上的几位子女都在鹿鸿书院就读,哪怕我刚刚如此说过,往后你若在书院见到了大公主殿下,也必不可轻易上前,需得谨守礼制,你可明白?” 说到这里,王氏加重了些语气,郑重地看向清晏,显然,她需要清晏牢牢记住此事。 清晏心中明白王氏的意思,随即轻轻点头,表示自己绝不会忘记。今日娘亲只是想单纯地告知她这层关系,但并不希望她为此做些什么或是改变一些应有的态度。 看见女儿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王氏稍微松了口气,面容缓和下来,自家清儿年纪虽小却一贯懂事,她心中还是放心的,随即继续讲道:“在我近十岁那年,因着家中当时面临一些抉择,最终决定把我送往京城这位二叔父的御史府上借住。与当时的晗堂姐相识那会,兴许是因为我们两人岁数相近,又是堂姐妹的关系,相处算得上十分融洽。我与她经常在府中一同吃饭读书,偶尔晚上也会因为一起看些游记典籍便睡在一屋,后来,我们二人一同入学,进了鹿鸿书院。” “大抵是有她陪着,且我的父母原本也不在京城,倒是没那么多想法,权当是换个地方常住罢了。况且入了书院不久后,我便认识了一个与我兴趣相投、性格极为合拍的挚友,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朋友,并不让我觉得寂寞。” “母亲的挚友是什么样的?清儿往后,也能遇到吗?” 王氏温柔地轻拍了下安静在她怀中等待答案的清晏,笑着肯定道:“我家清儿那么乖巧可爱,必定会有许多朋友。至于那位挚友,往后若是有机会,我会与你聊聊她的。” “清儿,如今的你,不像当时去往书院前的我,反而有些像那时即将远赴京城的我。但那时我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且家中送我过去也并非是抛弃我,而是希望我能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机会。我与你爹一样,心中同样是有些不舍的,就和当时我的父母一般。但是,当我成为一个母亲这么多年后,我已经明白,子女总归要走上自己的人生与道路,并不是彻底离开,不过是要开始长大罢了。” “我们会一直在家中看着你渐渐长大,并不会离你远去,所以,清儿不必如此担忧害怕。” “我与你爹永远都在。” 清晏心中的那层不安,终于被王氏渐渐安抚下来。原来她并不需要那么焦虑,爹爹和娘亲也并没有远离自己。 离开王氏的怀里,清晏心中平静下来,只是,她也没有再回去书房。 在这最后一日,她少见地没有拿起书本研读,只是同往常一样陪在王氏身侧,还在爹爹下朝回府后拉着他摆上五子棋,玩得不亦乐乎,让李恒这几日被自家女儿冷落的心大为感动。 吃过晚饭,清晏便回到烟缈居开始准备明早所需的东西,其实爹爹和娘亲已经替她备好了一部分,可最后几步她还是很有仪式感地决定亲自来动手。 这一次,清晏终于从柜子里万分郑重地取出了自己宝贝的新笔墨,她发自内心觉得,只有如明日一般的场合才能配得上它们的首次出场。 有了爹爹和娘亲送自己的这份礼物,她一定能发挥得更好。 小心地让一旁的紫星将它们收起来后,清晏坐回床沿,认真地看向自己四位贴身侍女:“明日若是我过了考核去往书院就读,你们谁愿意一同前往?” 鹿鸿书院虽是读书之所,但其中也确实有不少身份较高的学子,别的不说,不少皇室成员便一贯是在其中就读的,书院显然不能要求所有人来此苦修,也不欲让学生浪费过多的时间在生活琐事上,只是若不加管理,让人带了太多仆从同样会破坏院中风气。因此,鹿鸿书院规定了每位学生可以最多携带一名服侍的人跟随,但必须登记身份,不可轻易更换。 因此除了平民学子以及能自己动手顾好日常的人,例如自己的二哥李逸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