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必和必拓的来历 (第2/4页)
的新老股东们都发了财,矿工们则没那么幸运。 必和的老板就像专制暴君一样,而且认为在矿业这个行当没有必要掩饰自己,可以肆无忌惮。他们甚至从矿工的第一笔工资里每人扣4先令,才让矿工们使用铁锹。 这个相当于你现在去一家公司上班,上班第一天,老板说让你自己掏腰包先买个办公的笔记本电脑,这也太TN不是个东西了。 矿场上,水经常短缺。因此,矿工们不愿意把水浪费在冲洗身体或餐具上,然而冲洗是防止铅中毒的必要措施。 有的人由于腹痛难忍而在地上打滚,有的人食欲丧失、早衰、阳痿、全身无力、肌rou震颤。 联合矿工协会从英国请来了工会运动强人汤姆.曼(Thomas.Mann),也没让必和屈服,搞得灰头土脸,最后回到英国去创建英国共产党了。 随着必和业务的拓展以及经营的专业化,特别是在1906-1907年间拉斯普和麦卡洛克相继死后,必和的顶层管理形成一个三驾马车的结构。 总经理德尔普拉,是个荷兰人,老爹是荷兰国防大臣。 他本人多才多艺,精通英、法、德、意、西几种语言,擅长物理和数学,平时喜欢与老爹写信探讨微积分(你服不服?)。 之所以引起必和的注意,是因为他在美国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从宽矿脉或矿体中提取矿物》的论文。 所以,才被招揽到必和,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再到董事长,顾问,一直到1937年80岁高龄去世。 德尔普拉发明了浮选法工艺,这在矿物加工领域是非常有革命性的进步。这种浮选工艺,经改进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到1911年,必和公司已经生产了50万吨珍贵的锌精矿。 技术总是有一个推广和扩散过程。同在“断背山”的其它矿业公司也纷纷学习浮选法,从新技术中受益。其中,有一个公司叫锌矿公司(ZincCorporation),这家公司建立于1905年,创建者是一批澳大利亚矿业企业家和一位美国工程师。 大规模利用浮选工艺,为锌矿公司打下了事业的基础,并逐渐发展为仅次于必和必拓的世界第二大矿业公司,也就是力拓。 那位美国工程师,这次创业之前是在中国的开滦煤矿打工,中文名叫胡华,后来回美国从政了,也就是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总统。 德尔普拉的另一个大的战略是提出了必和发展钢铁业务的战略,彼时,澳大利亚钢铁的需求量已经达到了每年100万吨。 同期,1896-1948年间,整个中国累计钢产量只有760万吨,最高的一年在1943年,为92.3万吨,这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高潮,也是日本在东北生产钢铁的高潮。 德尔普拉从美国费城请来了钢铁专家戴维.贝克,搞了一个必和自己的钢厂——Newcastle钢铁,钢厂于1915年投产。这个钢厂的口号是“为了国王和国家”。 对比必和公司蒸蒸日上的事业,股东们飙升的财富和矿工凄惨的命运,说必和是殖民鹰犬还是比较贴切的。 约翰.达令本是一名雄心勃勃的粮食商人,已经逐渐成为必和的大股东和董事长。达令家族控制必和有很长一段时间。 约翰.刘易斯是必和的股东,同时也是新南威尔士州的立法会议员。当时,必和要吞并明登山矿业公司的“铁君主”和“铁峰”两座矿山,双方产生纠纷,闹到了州议会。 州立法会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而这个委员会主席,就是约翰.刘易斯。 调查结果你肯定猜得着:确实必和公司清白无辜,拥有对铁矿租地的所有权。 这里边再提一下,约翰.刘易斯的老爸叫詹姆斯.刘易斯,是当年拉斯普一起探险的小伙伴,儿子小刘易斯,后来成为了必和的主角。 这一时期,必和的主要产品是银、铅和钢铁。必和作为一个公司,已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因,那就是技术,资本、政治紧密的结合。 从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到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澳大利亚独立的内政外交自主权。这期间,是澳大利亚独立的过程,也是必和公司转变的过程。 当年淘金者的“澳二代”,开始逐渐接管必和。 这段时间,必和的最大家族股东是达令家族,持有68000股,刘易斯家族次之,持有20205股。 老达令的儿子——哈罗德.达令,我们叫他小达令。老刘易斯的儿子——埃辛顿.刘易斯,我们叫他小刘易斯。 后来形成的局面是:小达令任董事长,小刘易斯任总经理,二人配合特别默契。 必和的三架马车结构,还差一个。1926年,小刘易斯正式擢升必和董事总经理之后,立刻聘请詹姆斯.孟席斯为公司专职的游说人员。 孟席斯的主业是州议员,后来曾分别于1939-1942,1949-1966年间出任澳大利亚政府总理。所以,民间有一个说法:只要有必和,就永远会有孟席斯。 1929年,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必和所处的优越位置可以使危机转而对自己有利。 刘易斯在公司的年报中写道:这个苦难时期,尽管非常不受欢迎,也令人不快,却是十分必要的,它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适当的经济基础上。 1934年,访问日本回来的刘易斯写信给小达令,写道:日本可以说是个大火药库,日本人则是一群疯子,总有一天这两者碰到一起,就会发生爆炸。 刘易斯是第一个切身看到日本军事扩张野心的澳大利亚人。一离开日本,他就开始草拟反击侵略的计划,并着手囤积原材料,计划生产弹药、舰艇、飞机等。 1938年,时任联邦工业部长的必和话事人孟席斯,任命刘易斯为“国防部商业顾问”,后转军需总监。 刘易斯的军需局拥有213个军火工厂,雇佣15万名男女工人,控制着所有军械、炸药、弹药、轻武器、飞机、车辆以及制造这些军需品的机器设备的生产。 刘易斯在政府任职,从不领政府薪水,但必和的生意却没耽误。 1935年,必和收购了位于澳大利亚仅有的另外一家钢厂——澳大利亚钢铁有限公司,建成了一个包含整个澳大利亚联邦的钢铁托拉斯。 在加紧备战的过程中,刘易斯还是批准必和向德国和日本出售铁矿和生铁。 理由是:他是在为将来反抗军事侵略的堡垒——澳大利亚钢铁工业积累资金。 这一做法饱受争议,直到日本已经对中国开战之后,工人们开始罢工,拒绝装载发往日本的生铁和矿石,孟席斯还出来和稀泥,迫使工会让步。 1942年,柯廷总理提名刘易斯为爵士,这一荣誉一般是英联邦自治领的总理才能获得的。 战后,刘易斯干了两年董事长就逐渐退居幕后了。真正能够接过大旗,把必和定格为“澳洲巨人”的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