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衣花绶_第十章 对峙(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对峙(上) (第1/1页)

    公堂之上,县令、县丞正襟危坐,两旁衙役林立,具是神情肃穆。

    对簿公堂本就是稀罕的事儿,请百姓来看的更是几年才有这么一趟的稀罕事儿。

    这种堂审,县令是乐得主持的。

    与其说是堂审,这更像是一场作给天下人看的戏。效果好了,传到皇城也能给上头留些印象给往后的仕途铺路。就算是不尽如人意,在这繁华的安芝县中,也会是近年茶余饭后的谈资。

    两个县丞可就没那么悠哉了。

    一位坐在县令侧边,“肃静”两字喊了多少次他也不记得了。但显然,文弱书生的喊叫是绝不足以震慑一众兴致勃勃的百姓的。

    交谈声,哭闹声,甚至还有叫卖声,那是随着堂审时间将近,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碍于顶头上司在堂上盯着,又不能置之不理,喊了半天,嗓子都沙哑得厉害。

    被派到外围维持秩序的县丞是今年刚到县衙里的,情况可就更为惨烈了。一双布鞋今早穿上的时候还好好的,现在只能拖着走。鞋跟被踩掉了数次,一只鞋更是被踩得底、面儿分离。

    能被委任为县丞的,那都得是举人出身,当然不是什么蠢的,劝阻无果,索性找了个角落坐着,见人群推搡再喊上几嗓子,也算是把差事对付过去。

    嗡--

    锣声在人声中的穿透力是拔尖的,听得这突如其来的锣声,围观的众人逐渐收了声,静等着堂上人的动作。

    “时候也差不多了,押来罪妇钱氏。”

    一人应“喏”,小跑这朝侧方小屋而去,再出现在众人眼前时,已成四人。

    钱氏身着功服,头戴白花,一眼便知是在孝期。

    众人也不知事情原委,全当时钱氏在孝期作恶,堂下嘘声、啧啧声一片。

    见钱氏跪在地上,县令惊堂木拍桌,喝令:“升堂。”

    衙役手中,杀威棒的敲击声隆隆作响,“威武”声响彻云霄,百姓无不噤了声,连站姿都笔直了些。

    “堂下何人,报上名来。”

    县令是武将出身,从小耳濡目染,到如今,近六十的年纪,不怒自威的气势足以镇住一众人。

    “贱民钱氏,家住才溪村,几日前丧夫失女,膝下一六岁小儿。”

    说着,钱氏低低啜泣起来,袖口在脸上胡乱地抹着。

    县令在这个位子上数年,堂审过无数人,在堂上被吓得昏厥的倒是有几个,不过,像钱氏这样,没说两句就哭的,这是第一次见。

    事出反常必有妖,县令对这位妇人提起警惕。

    “罪妇钱氏,既然说了现在的处境,为何对改嫁前的事只字不提”

    钱氏心中一惊,整个人伏在地上,做叩礼状,没有人能看到她那张扭曲的、写满了怨恨的脸。

    “大人冤枉。我儿是我与前夫所生,前夫去年七月被大火烧死。我一介女流,赚不到什么钱,如何抚养一个正长身体的孩子。满了一年的孝期,便嫁到才溪村。”

    最后几个字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呜咽声,钱氏也不顾天寒地凉,整个人就这么五体投地地趴在地上,因为啜泣,整个人都有些发抖。

    周荇此时正和薛明郁、宁昭夫妇,以及吴讼师几人在侧放二层看着堂审的情况。

    那天,周荇问到李媒婆的住处后并没有选择对李媒婆以暴制暴,而是谎称自己与钱氏一样是个寡妇,听说了钱氏的事儿,想问问说媒的价格。

    “这你可问对人了,”李媒婆对于这条红线沾沾自喜的表情有些刺痛周荇,但她必须忍着,“姑娘,你说的那个钱氏,是真好运。”

    “你不知道,钱氏她嫁过去前,刚死了丈夫,大火活活烧死的。”

    李媒婆对于周荇讶异的神情十分受用。

    “她男人是城外村里里看管谷仓的,去年七月底,晚上一把邪火,把谷仓给点着了,钱氏男人就死在里边。

    这地主家没了储粮,钱氏家死了男人,一样抵一样也就这么揭过去了。

    钱氏一个寡妇,按理说她男人家的亲戚该来分些地宅的。只不过她男人好赌成性,又嗜酒如命,连钱氏的嫁妆都陪了进去,别说亲戚了,村里的见了都躲着她家。”

    谷仓多是砖砌的,防水防雨,最多顶上铺些干稻草是易烧着的,泡水的多见,这走水到还真是新鲜。

    周荇只看到又一个死无对证。

    “去年才丧夫,今年怎么就嫁人了呢。”

    “那可多亏了婶子我的撮合。”李媒婆盘着腿坐在榻上,磕着瓜子。似是说到了兴头上,眉飞色舞。

    “她后来嫁的男人,上面没有什么长辈帮他把关,人老实的都迂了,也不查问钱氏的事儿,婶子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再说那钱氏虽说不是姿容,但也只生了一个孩子,还年轻着,有些料,见了面儿说几句吉利话,推杯换盏婚事就这么定了。”

    周荇的手上被自己的指甲掐出几个月牙形的小潭,红得几乎要破皮。

    守孝,少说也得三年,一年没到就帮着说亲,急吼吼地等着过了一年的丧气就把钱氏嫁到她家里。那些蒙人的龌龊手段,到她嘴里竟成了门道。

    周荇到底是涉世未深的姑娘家,碰到这种无耻之人,不懂得脸上如何掩饰。眉毛拧成麻花一样,脸色阴沉。

    好在,这些表情在李婶眼中成了担忧。

    “姑娘,你不用担心的,婶子办事不会收老多钱的,只要十两银子,保准你比那钱氏嫁得还要好。”

    呵,一桩桩婚事倒成了她的资本,她将礼义廉耻至于何地,将那些求她牵线之人所追求的美满幸福又至于何地。

    饶是周荇心头无名火起,此时此刻,她却不得不适时地挤出一抹僵硬的微笑。

    “媒妁之命还须有父母之言,我是万不可定夺这些的。”

    周荇说的有理有据,李婶子在形形色色的人间转悠,当然知道这个时候要放长线才能钓大鱼,乐得给周荇台阶下。

    “现在的鳏夫,多是重孝道的,姑娘礼数周全定然能再嫁个好人家的,”李婶子也不挽留,带着周荇走出屋子送别,“有什么婚嫁上的事儿,尽管来找婶子。”

    思绪被钱氏一声高过一声的呦呦哭声拉回当下,周荇摇了摇脑袋,试图将那些是不是袭击而来的气愤甩离大脑。

    几天前,她和薛明郁两人拜会吴讼师。百两纹银的银票够普通人家半年的吃穿用度,如此上道的报酬,吴讼师自然乐得理一理这个案子。

    他们所知道的,事无巨细,都告诉了吴讼师后。仅仅六成的胜算让周荇有些犹豫。

    可仔细一想,钱财乃身外之物,阿爹对她照顾有佳,从她记事起将她带到亭亭玉立,如今用阿爹留下的银票,换他死后安宁,就算是胜算再小也应当尽力一试。

    而且,据吴讼师所说,钱氏的前夫被火烧死,也极有可能是钱氏的手笔。她的前夫好赌嗜酒是众所周知的事,但对于钱氏拳脚相向是钱氏原本的村子里,仅几人知道的秘密。

    且这位前夫在失火时并没有选择汲水扑火,而是提着一坛酒,义无反顾地走进火场,就再没出来。这些都有仵作所写的文书作证,也是今天要审钱氏的要点之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