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420章:烤rou计 (第2/2页)
起来送到城头砍了。 太子李仁爱,太尉李至中,中书相王仁和,中书侍郎李造福,王若水,左谏议大夫王介儒,秘书监梁世显,大将李世辅,李禹,移讹等重臣齐齐苦劝,这才让李乾顺冷静下来。 “王枢该死,十五万大军,居然一仗未打就投降,我党项人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李乾顺骂归骂,心却越来越平静。 李禹的一番话点醒了他,夏军俘虏一定是攻城主力,如果他们知道家小被杀,那还不玩命么?不如留着,让他们投鼠忌器,出工不出力。 夏军俘虏的确到达了兴庆府城下,王枢等夏军将官也都随着部队到了。 俘虏的兵器马匹都被收缴,关在大营里惶惶不可终日。 历史上杀俘虏的事情比比皆是,有时候不杀是不行的,因为粮食,十五万人一天的消耗是极其惊人的。放又不能放,留着养不起,不杀等过年吗? 偏偏陈嘉下达了俘虏释放令,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愿意回兴庆府的欢送。 李乾顺也呆住了,这是闹哪样?把军队还给我? 欣喜之余,却见李禹一脸愁闷。 “李爱卿,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妥么?” 李禹出班躬身回答:“陛下,城中粮食本来就不多,再回来十几万人,消耗更是巨大。如今城里人满为患,根本就容纳不下。出去与宋军野战,岂不是正中宋贼下怀?况且回来的人里,是否会有jianian细?里应外合岂不是更危险?” 恍如一盆凉水浇下来,李乾顺顿时就明白了,这是陈嘉在给他挖坑啊。 一时间大家都无话可说了,陈嘉愚蠢的将俘虏奉还,结果让他们处于两难境地,这就是阳谋。收不起,不收伤了俘虏的心,等于鼓励他们投靠宋军,攻城更加卖力。 “陈嘉……可恨,可恼……” 李乾顺的愤怒是不会被普通夏军理解的。 当黑压压的俘虏聚集在城下要求进城的时候,所有城门紧闭,将军们亲自坐镇城楼,不许任何人私自开启城门。 俘虏们眼见回城无望,多少人跪在城下哭泣哀求,多少人指着城楼大骂,一边骂一边流泪。 城上的夏军将士鼓噪了一阵,被军官一顿鞭子镇压,只能眼睁睁看着几万俘虏一步三回头的抹着泪退了回去。 伤心的不止是城下的俘虏,还有城里的。因为俘虏里有他们的兄弟姐妹,有他们的父亲母亲,有他们的儿子女儿,有他们的街坊邻居,有他们的至交好友。 人们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这与学识多少无关,而是与你的思想高度和定位有关。 从夏国朝堂的角度来说,不接纳要好过接纳,可普通士兵不会那么想啊。 你说粮食不够,特么仓库里满仓满谷的粮食当我们瞎子看不见?你说不够吃,你们天天吃得满嘴流油。 你说会有jianian细,特么都是自己家人,怎么可能会有jianian细?他们投降也是你们当官的怕死啊,掉过头说我们家人是jianian细?你特么才是jianian细,你家户口本上全是jianian细。 也有自诩聪明的看不懂啊,几万生力军加入,打仗不是更有把握么?有帮手不要,这就是昏聩,这就是官僚。 夜晚的兴庆府,到处都有哭泣的声音,特别是在城头上看见自己家人磕头祈求的人,更是痛不欲生。 夏国君臣在明晃晃的大殿里沉默,白天的事情让他们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士兵们的心理波动他们当然很清楚,可这事情没法解释。怎么说?那些个连数数都不会的贱民,你能和他们讲道理? 而城外的俘虏大营里,大家都围坐在一堆堆篝火旁,听着督战队员们在那里宣讲宋军军律,以及他们将来加入宋军的待遇,或者移民到其他地方生活的待遇。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些事情,随着讨论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人们对未来也越来越憧憬。 王枢已经六十了,军武生涯一辈子,还从来没有经历过现在这个场景,心里叹息不已,这陈嘉,是妖孽么?还是神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