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六章 崖山多忠魂,难忘庙堂上 (第2/2页)
或可以被挑选到各个将领的亲卫部队当中去,必要时刻充当尖兵。 在李济的示意下,龙雀军的猛将们纷纷在几个考生里挑选一两个到自己的亲卫队里面,充当排面。 而董袭由于与周仓交过手,虽然被击败了,但李济当场将他晋升为军侯,还将他分配至水师当中,在这里自然不需要再做安排。 将这八个武考生打发走之后,还留下两个文人。 这两个文人都参与了文举和武举考试,皆在这两次考试当中取得惊人的成绩,让龙雀军不少文官为之一惊。 能文能武的考生并不常见,东汉末年仅仅只有卢植才能作为代表人物。 卢植也是听到考生里面出现了这样的人才,自然是升起浓厚的兴趣。 “草民陆秀夫见过太守!” “草民范仲淹见过太守!” 如果说陆秀夫不太为人熟知,但要是提及文天祥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的事迹。 而陆秀夫则是跟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的民族英雄。 宋末元初时期,蒙元大军将宋朝军民二十万余人围困在崖山之中,当时被任命为左丞相的陆秀夫不愿向元军投降,毅然决然地背着仅有七岁的宋少帝赵昺从崖山投海自尽。 崖山多忠魂,后先炤千古。 宋末三杰可谓是忠臣的典范。 而范仲淹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就算不知道范仲淹这个人,但只要上过学,一定背过他的岳阳楼记。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除了岳阳楼记之外,还有渔家傲·秋思……等等一系列文学作品,范仲淹在文学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 不仅是着名的文学家,范仲淹还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出身寒儒登上进士之位,受到宋仁宗的赏识很快就坐上了宰相位置。 与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一同策划的庆历新政,想要将宋朝的积弱局面扭转过来,然而惹怒了既得利益集团,这场改革在这些集团的破坏下很快就宣布失败。 范仲淹除了文官之外,还曾经在戍边驻守,与当时的西夏对峙,打得这群蛮人称范仲淹为“胸中藏有十万甲兵”。 兵制改革,提拔种世衡、狄青一大帮武将,无疑彰显了范仲淹在军事上的才能。 李济也没有想到一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仅引出了董袭这个江表虎臣,还把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和范文正公给抽了出来。 【姓名】陆秀夫 【职业】文臣 【身份】会稽郡流民 【等级】63 【勇武】54 【统帅】80 【智谋】83 【政略】85 【魅力】80 【气运】10 【个人特性】 1才思清丽:陆秀夫能够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 2非凡儿:与寻常人相比不一般,陆秀夫提出的政策能够提升行政效率 3宋末三杰:与陆秀夫、张世杰同时处于一个战场时,每多一人,张世杰个人战斗力 10% 4大宋忠烈:默认为死忠状态 5捧日者:忠心辅佐帝王,每当主公采取他的建议时,领地内的民心治安上升,全体部队战斗力 10%,士气上涨至高昂状态,不容易掉落。若敌方部队数量高于己方两倍以上时,全体部队战斗力额外 10%,士气上升至绝命状态 6焜耀史策:受到后世人的追捧,小幅度提升领地对流落人才的吸引,大幅度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容易结识到高特性人才。领地诞生高特性人才概率大幅度上升 【技能】不苟人知、振奋军心、云中金甲、海上铁斗胆…… 【心法】忠烈集 【装备】无 【特殊兵种】无 ———— 【姓名】范仲淹 【职业】文臣 【身份】会稽郡流民 【等级】65 【勇武】63 【统帅】85 【智谋】91 【政略】93 【魅力】80 【气运】10 【个人特性】 1寒儒:拥有坚毅的性格 2文学大家:每做出一篇文学作品时,提升领地对人才的吸引概率 3兴学:新办学堂时,领地内诞生高特性文臣职业人才的概率上升,若范仲淹在教导学生时,有概率让学生领悟新特性 4伏阁请对:范仲淹拥有不错的口才。与人辩论的时候,范仲淹引经据典打压对方的气势,令对方无言以对,自觉理亏 5文武双全:处理领地政务时,领地内发展速度 20%;担任军师时,范仲淹计谋成功率 20%;带兵出征时部队战斗力 10%,个人技能威力 20% 6治水:兴修水利,挖掘水渠,所消耗的钱财-20%,所需时间-10%,水渠影响的范围内税收上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 7赈灾济民:领地内发生天灾人祸的概率下降。若被君主委任为赈灾官员时,赈灾之处的民心大幅度上升,犯罪现象大幅度下降,治安上升,赈灾之地恢复时间缩短 8济时良相:当任君主身边文官时,领地的发展速度 45%,资源产出量 30%,行政效率上升,官吏腐败程度下降,官员野心下降 9龙图老子:与异族交战时,范仲淹率领的部队战斗力 25%,士气上升,防御力上升。若范仲淹驻守君主势力的边界时,城池坚固程度上升,部队防御力大幅度上升,攻击力小幅度上升 10庆历新政:进行改革时,国家稳定度大幅度上升,民心大幅度上升,治安大幅度上升,领地发展速度 80%,行政办事效率 80%,资源产量 40%,官吏腐败现象大幅度下降,有极大概率裁去无用官员部门,税收上升 【技能】秋思、江上渔者、苏幕遮、御街行、野色…… 【心法】一气诀 【装备】无 【特殊兵种】康定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