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一章 教育,医疗,修路 (第1/2页)
天启元年九月,此时拒绝李青拿下长安已经过去了一年,这一年里李青通过不断地屯兵屯田,扩招吏员和建设水利工程逐渐稳固了对治下的统治。 不过,李青也知道仅仅做这些只能构建一时鼎盛的势力,终究有一天,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把统治者推到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维持统治甚至不惜侵害、压迫、剥削穷苦大众还是解放民智,进一步推动文明的发展。 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都不可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科学研究这样的事业都需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像唐朝后期只能无奈得看着朝廷不断地衰弱,毕竟人才都跑到军阀那边了,甚至像黄巢一样干脆直接起义跟唐廷对着干。这样的势力必然是腐朽的,必然是脆弱的,必然是要被推翻的。秦朝如此,汉朝如此,唐朝如此,宋朝如此,元朝如此,明朝如此,清朝如此,从无例外。 新时代的开创者无不都曾是旧时代里找不到上升途径的一员,时势造就英雄同时也是英雄造就时势啊,你不给机会人家就只好干你,自己单干。 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几分道理,毕竟说到底还是要给予底层大众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希望,让普罗大众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这样才能团结普罗大众带领大家一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简单来说,就是王者无私,天道无情,不能只为少数的利益阶层代言,否则人民就会背弃这个势力。 李青苦思冥想了许久,最终决定朝三个方向努力,应该能比较好的解放民智,分别是建学校,建医院,修路修桥。 修学校,抓教育,是实现解放民智主要手段和路径。伟大的事业要从娃娃抓起,不断培养接班人,实现团体不断壮大和充实后备军,以免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下子就断送了伟大的事业,就好比前苏老大哥。 建医院,抓医疗,是实现解放民智的保障,解放民治,培养人才是需要付出巨大社会资源和代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医疗条件作为保障,那么解放民智的代价就会大的多得多。 修路修桥主要是实现村村通,以免交通堵塞造成偏僻地区的穷苦落后。毕竟很多地方的穷苦不是缺资源,也不是人民懒惰不劳作,仅仅只是因为路不好走,没有外人来就没有贸易和投资,这样的乡村产品和经济都比较单一生活当然穷苦。 孙中山先生也许没有带领国家和民族走向富强但他一身都在践行“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正是他领导时期修建了大量铁路,才使得革命思想随着铁路广为传播,才使得正义的呐喊有人听见,从而一呼百应。 路修不好就会使得许多大山里面存在大量的宗族残留,甚至存在许多残忍的封建习俗,比如浸猪笼这种恶习,在一些落后山村拐卖来的妇女逃跑所受的待遇比这还惨得多。 总而言之,越是缺少阳光的地方就也是黑暗,许多事情本来就上不得台面,只要能保持和外界的正常交流沟通基本就不会出现这种陋习了。毕竟这样的事只要一公开,整个村的人都要社死,更加不可能讨到媳妇。 李青先在军中推行扫文盲教育,不管是正式编制的战兵还是屯田兵都要强制学习。 学得好的每个月多发一半银饷,学得不好的要罚扫厕所要加练体能项目。 不过又出现老师不够的问题,李青只能调用一部分吏员专门作为部队扫盲教师,还有一部分识字士兵也顶替一下扫盲教师,等后面继续扩招吏员队伍时再专门招收练教师。 现在的话先把民间的学堂充公,把民间教师考核后收编入吏员队伍,然后由中央财政拨款作为教育扶持资金。 李青这是准备办义务教育了,但当下条件还是不够成熟,得先准备学校、老师和教材,等这些准备的七七八八了再开始招收学生也还来得及。 否则不说招不到什么学生,招到了学生也没有办法进行李青想要的那种素质教育。 不能给学生进行用心培养教育那招他干嘛?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而且李青手里的财政也不允许一下子就投入到教育这个无底洞中。毕竟今年秋冬陇西和朵甘思那边可能会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