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五章 式重庙堂 (第2/2页)
与土地多少紧紧联系在一起。乡绅在民间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灾年捐款救灾,其地位与义务是一致的,乡绅阶级的产生有利于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地方官府的管理压力。 乡绅阶层的产生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乡绅阶级也始终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学者,传播者,特别是在朝代更替,王权更迭,社会动乱的年代,乡绅捍卫儒学的决心勇气和行动效能更胜官吏一筹。这种对儒学长期不变的尊崇,奠定了乡绅阶层在以儒家思想文化占据主流思想的封建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文化地位。 大定统治者实行重文政策,文人政治社会地位高,读书风气愈发浓郁,乡绅阶级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极大影响。 在冯过看来,理学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也让教化和儒学在民间影响更甚。 广大农村地方虽然在形式政治上隶属于国家政治统治下,但农村社会事务的真实掌管者却是乡绅。“天高皇帝远”,几乎所有农村的重要事务都是乡绅领导并执行的。因此,乡绅阶级作为农村的实践领导者在乡村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乡绅阶层联系着封建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传达政令和民意。乡绅的对天下大事“事事关心”,在对于社会稳定,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发展。这股势力既是皇权统治在社会底层的延伸,有时又是宗族和官府压迫百姓的工具。 但,乡绅势力和官僚势力一般,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蛀虫,最终会将整个朝代腐蚀掉。有的会攀附下一位主子继续官僚,鱼rou乡里。有的会被新的朝代革掉。但是新的一批官僚和乡绅又成长起来,腐蚀着新的朝代。周而复始,乐此不疲的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天降奇才能将官僚和乡绅,拨乱反正,顺势导之,祛除一些顽疾,刮骨疗伤,有的朝代还可以中兴一段时间。但是必须得有大智慧的人,此事不能强取,只能攻心。 冯过没有那么愤青,会对所谓的“特权阶层”愤恨或者鄙视,毕竟,他也算是跨入其中之列的了。即便是某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空,也不可能真真正正做到“人人平等”。但为官者,至少可以放低身段倾听百姓声音,并尽可能的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思考且解决问题。关于此,他还是能做到的,并以此为座右铭,不敢松怠。 作为甫上任的新官,想有所作为,既少不了当地乡绅的合作帮助,又需谨慎以对防备入坑,这其中需要有清晰的认知以及把握好一个度。 但不管怎样,他可没想过摆官架子来下马威,多听多看多想。 好在有宗泽这么位前辈,他大可以多多请教,不懂就问嘛。 既是走马上任,自是要入乡随俗,拜祭过城隍庙,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铜鞮城。 宗泽给足了新上任的通判大人面子,亲自带领着冯过前往衙署。 与州府不同的是,军这级政府的主、佐官衙署并不在一起。宗泽向来在离铜鞮县城外的乱柳军堡办公,通判则在城内处理政务,颇有些“王不见王”、泾渭分明之势。 前任通判三军任期满回京叙职后便告老还乡,冯过接任自是入住原来的通判衙署。 行在县城主干道上,冯过心有戚戚——这就是超一线城市和十八线城市之别,简直就是天上.人间哪。 大道宽丈余,大抵刚好能容两辆马车并驰,中间铺着一层青石板,两侧是黄土地,大概刚被清扫过,坑洼处尚有积水,隐约有股泥土气息。嗯,很是接地气。 道路两侧参差不齐地建了各式商铺,所售卖的林林总总涵盖了衣食住行,不过,进店购买者并不多,三三两两的看着冯过一行。 街道上的行人也是寥寥,冯过怀疑是清过场的,迎接官员上任嘛,不让闲杂人等靠近是常理。 “只见刺绣绘画的各色旗帜,木雕铁打金装银饰的各样仪仗,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一对又一对,过了半天。……金瓜开其先,尾枪拥其后,一柄题衔大乌扇,一张三檐大黄伞儿,罩着一顶八抬大轿,轿中坐了个弯背白髯、脸上挂着镜看书的一位理学名臣。” 冯过想起《歧路行》里描述的学台大人出行仪仗,那叫一个风光,这里却是没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他瞥了宗泽一眼,暗忖:这是对方有意为之还是其本身就不喜那一套呢?应是后者之故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