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战之前  (第2/2页)
赫图阿拉),一直往西北走,去北海,我们女真是渔猎民族,打渔狩猎对我们来说是拿手的,那里适合我们女真落脚。    洪师傅带着陛下去北海,今后以渔猎为生,给我大清留住最后的元气,只要陛下还在,大清就还在,总有一天,大清还能东山再起。”    晚上,多尔衮把洪承畴叫到自己的大帐,忧心忡忡的跟他说道。    “啊,摄政王,这......”洪承畴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还是被多尔衮的悲观给惊倒了,没有想到摄政王居然比自己还要悲观。    “摄政王,奴才有话不知道当不当讲。”洪承畴对多尔衮的信任十分感激,当下说道。    “洪师傅请讲。”    “摄政王,如今之势,我大清实不应该再与明军决战。自从崇祯八年以来,这些年,明军正在迅速改变,战力正在迅速增强。这些年来,我大清与明军作战,越来越难以取胜。去年两场大战,虽然我大清获胜,可我大清也损失颇重。    明朝地广人多,兵员充足,而且,明朝的神仙李浩还建立了后备兵员制度,所有的青壮年都要在农闲时接受训练。这样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经过训练的兵员,哪怕损失再多的人马,他们也能迅速的补充起来,这就是他们连续经历两场大败,还能迅速增兵的原因。    而我大清,地少人少,两次大战,我们损失四万多八旗主力,就很难在补充起来,即便现在都补充起来,也都是老的老,小的小,战力大不如前。所以奴才以为,现在我大清是在不应该再与明军决战,应该避其锋芒,以图后势。”    洪承畴分析道。    “洪师傅所言甚是有理,可是,我大清到了现在的地步,必须争得一块立足之地。在辽东,我大清可能已经无法立足,只有在草原上再争出一块立足之地来。如果我们不打这一仗,周围的蒙古部落就会进行永无休止的sao扰,使我大清永不得安宁。    打了这一仗,哪怕是一场惨胜,也能极大的震慑蒙古人,让他们不敢造次,我大清才会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    多尔衮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其实两人都默认了一件事,就是远在东边跟李定国对峙的礼亲王代善,还有他的两红旗,被他们当做了弃子,无情的抛弃了。在多尔衮看来,代善现在唯一的作用,就是尽量拖住明军的步伐,为大清转移北进争取时间。    “洪师傅大才,皇兄生前对洪师傅也多有尊重,本王也十分敬重洪师傅,所以烦劳你带着陛下赶快离开这里,去北海休养生息,尽心辅佐幼帝,保住我大清的最后一点儿血脉。”    多尔衮姿态很低,诚恳的说道。    “多谢摄政王抬爱,洪某愿为大清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洪承畴感激涕零道。    “本王将亲领的正白旗交给你,人数大概五千之数,多备保暖器物,隐秘行事,万不可对外透露行藏。”    多尔衮嘱咐道。    “奴才明白!”洪承畴答应道。    多尔衮嘱咐道。    ......    就在多尔衮和洪承畴商议的时候,已经撤退到毛牛寨的礼亲王代善正在一脸的愁容。    “对面的那个李定国太难对付了,自己居然和他对峙了半年多,谁也奈何不了谁,难道我真的老了吗?”    代善心里想着。    “这场仗自己怎么也无法打赢了,高迎祥已经率两万大军来援。而且现在自己受到了李定国和朝鲜的李国祯部的两面夹击,自己只有向北撤退一条路了。这一仗,可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啊!”    代善心中悲哀的叹道。    因为多尔衮突然接到圣旨,要他火速撤兵前去开原,多尔衮知道发生了大事儿,不敢怠慢,再也顾不上要捉拿神祖爷李浩的夫人和大明皇后了,当晚大军拔营北撤。    多尔衮的突然撤走,让李国祯摸不着头脑。就连义州城里的周玲等人,也是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对面的鞑子为什么忽然间退走了。    “不管怎么样,追!不能让他们舒舒服服的撤走。”李国祯、周玲和朝鲜大将崔景镇等人商议之后,周玲说道。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农民军李定国部派来信使。”    “就是那股流贼,他们还敢跟我们联系?”李国祯闻言没好气儿道,李国祯打心眼儿里看不上这些流贼,农民军的称呼还是神祖爷给起的。    “襄城伯不要意气用事,他们现在也是大明的军队,也在为朝廷打仗。”见李国祯这么说,周玲不高兴了,怎么滴?农民军是我家老公组建的,你有意见?    见到周玲面色不善,李国祯一激灵,知道说错话了,于是赶紧赔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