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腾飞_第五十一章 新版大明科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 新版大明科考 (第2/2页)

部的人,都是从锦衣卫和京营中抽调识字的军将来担任,并不需要多么高的学问,只需识字,能够核对考生信息就行。

    就这个要求,那些被选来当监考的军将吓的差点没尿裤子,这可是朝廷的科举考试,来考试的都是什么人?那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将来都是要做官的!让我们这些大头兵去监考?你拿朝廷的抡才大典当小孩子过家家吗??李浩不以为然,哈哈一笑:“对啊,就是要让大头兵去监考,那些个士子们不是都想着投贴拜见考官吗?现在你们去监考,打死那些士子也绝不会去拜你们,这样以后他们到了朝堂之上,他们不再是谁的门生,也就减少了参与党争的机会。认真做事,拒绝党争才是以后官员的准则。”

    文书早已发送全国各地,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第一次考试能够到来的也只是比较近一些的士子,一些偏远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根本过不来,光路上就得耗费一年。没关系,今后每年都举行,明年再考就是。这样还有一个后发的优势,就是可以向前一次参加考试的人取取经。毕竟第一次考试的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虽然可以参加不少的培训。

    以前是二月春闱,现在开考时间也改了。九月初十,秋高气爽,天气不冷不热,大明版的高考正式开始,分三场考试,第一场就是国学,也就是四书五经的内容,都是选择填空题是,最后有一篇作文题,时间限定两个时辰,这比后世的高考可宽松多了。

    第二场是算学,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有一些日常用到的计算应用题。开考之前李浩就说了“以后你们是要当官的,当官不能当糊涂官,不能让那些账房先生给蒙了,所以今后大明朝的官儿,不会算学,不能当。”

    第三场更简单了,就是一些基本常识,一年四季哪天最短?哪天最长?麦子什么时候播种,谷子什么时候成熟?旱田可不可以种稻谷?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什么鸟儿冬天迁徙,什么动物会冬眠等等的,简单的令人发指。而且这些培训的时候都讲到过,只要注意听,这些都应该会。

    考生的行头更简单了,什么都不准带,笔墨纸砚都是朝廷准备好,如果感觉不好用,你还可以申请更换。被褥行礼用不着,每场只有两个时辰,考完就可以出去了,空着手来考试,考试完空着手回。虽然这样为考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考生们还是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没办法,一千多年形成的惯例,早已经深入骨髓,想一朝改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再难也得改,虽然朝堂上和士子们反对声如潮水,最让他们难受的是让那些丘八来当考官,大明朝文贵武贱,这些大头兵什么时候爬到我们士人头上去了?不少人嚷嚷着要罢考、请愿。但是李浩不打算妥协,扯着太祖朱元璋这面大虎皮强硬的推行下去。

    一天只考一场,三天考完,轻松的不像话。只是试题让人难以适应,不过还好,考试之前都做过几次模拟试卷,不至于束手无策。

    又过了五天,开始放榜,每科的满分都是一百分,六十分及格,一共满分三百分。按照李浩的本意,这些人都要录取,大明朝识字的太少了,一百个人里面你都找不出一个,只要识字那就是宝贝疙瘩。可是为了让士子们形成竞争,有危机感,还是忍痛设置了一个录取比列,录取三成。三成的录取率,六千人考试有两千人要被录取,士子们知道消息后奔走相告,以前能录取个二三百人那就不少了,这一下就取两千人!苍天有眼,朝廷圣德啊!一个个感激涕零。

    按照高低分排序,前两千人被录取,然后是殿试,不过这次的殿试也让李浩改了,不写文章,也不考试,在金殿之上,皇帝要与每一个人都握握手,然后然后说几句话激励一下。就这一下,这些取中的士子都感恩戴德,赌咒发誓要报效皇帝知遇之恩。皇帝都拉着自己的手说话,说出去也是极有面子,祖坟都冒青烟了!

    然后就是每人发一张纸,填写志愿,写明你想当什么官儿,想去哪里当官?有没有家人随行等等问题,朝廷会尽量考虑你们的意愿。这些士子差点没吓傻,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哪个当官不是为了捞银子?可在这敢说吗?谁敢写到纸上?再说了,朝廷委任官员啥时候要考虑当事人的意愿了?不过这倒是很暖心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