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四章 初战告捷 (第1/2页)
李定国的奏折一路快马加鞭,短短十日就送到了江宁城,摆在了苏言的御案上。 安南人的反抗在苏言的预料之中,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安南人再怎么反抗,他们的规模能有之前清廷强令剃发易服后的汉人大? 既然席卷全国的汉人反抗势力都能够被才刚刚入主关内根基不稳的清廷强行镇压下去,安南这点是真的不够看的。 敢于反抗?杀! 杀了一个不够那就杀两个,杀他个血流成河,大不了把安南土地上的人种重新洗一遍,把空出来的土地让给南迁的汉人,那样苏言还省的费心费力教化安南人。 不够李定国的担心也有道理,他率领的夏军人数还是有点少,没有足够的兵力稳定已占领区。 为此,苏言决定向安南增兵,他命兵部将镇守两广的第二镇调往安南,接受李定国的调遣,第二镇的兵马是由俄罗斯卫戍军与哥萨克步兵一同组成的,后者正等待着将火枪换装成新式的布朗-贝斯步枪。 值得一提的是,这把1730年式布朗-贝斯步枪的名字并没有被保留,苏言厚颜无耻的将它的名字换成了更具东方特色的名字——即武安二年式燧发滑膛枪,简称二式步枪。 既然决定将第二镇调往参战,那么他们的换装也得到了提前,苏言命总都督府的军备司将足够的二式步枪从海路运往广州,等统一换装后,再赶赴安南战场。 调兵遣将的同时,苏言也没有忘记给李定国回信,他直接下旨告诉李定国,蛮夷威不畏德,无需采用怀柔之策,只管尽情镇压,以屠杀震慑住安南人,直到没有一个人再敢反抗为止。 如此杀气腾腾的旨意送到李定国手上后,他便再也没了顾及,下令对任何胆敢袭击夏军的安南百姓展开报复——即在夏军遭到袭击方圆数里的村庄都会被认为是敌人,夏军将会对其毫不留情的展开屠杀报复。 此令一出,夏军当即就对周围的数十个村庄展开了屠杀,不论男女,里面的安南人皆被屠戮一空,他们的房屋被纵火焚烧,粮食和任何物资都被抢走,稻田也都遭到破坏。 夏军的残酷手段无疑引发了安南百姓极大的恐惧和仇恨,新一轮的抵抗运动愈演愈烈,但他们遭到的只会是夏军更加残忍的复仇。 安南百姓的抵抗也成功起到了拖延的作用,夏军自太原镇出发后,用了快一个月的时间才占领了一座名为司农的小城。 趁着这段时间,郑梉也集结了国内过半的兵力和数十头战象,在东京城北清点兵马,进行誓师大会后,率军北上,意图在北河府与夏军决战。 李定国在南平府的时候就培养了许多向导和斥候,因此他在安南境内还是能够通过斥候提前掌握到安南军队的动向,在得知郑梉居然胆敢主动迎战后,李定国也决定顺了他的意,响应郑梉进行决战。 六月中旬,安南天气变得更加炎热,夏军将士不得不脱下笨重的甲胄,以轻装上阵,好在夏军提前在南平府习惯了安南的炎热天气,不然的话,李定国率领的夏军很有可能会因此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不过,虽然夏军提前习惯了安南的天气,但还是无法敌过茂密森林内肆虐的蚊虫叮咬,自五月大军入安南一直到现在,一个半月过去,夏军军中已经倒下了数百人。 在这种情况下,六月二十日,夏军与安南军于北江江畔遭遇,两军在江边摆开阵势,安南军此时已经从葡萄牙人手中大量购入了火绳枪,军中火器普及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军中的三十八头战象更是威风凛凛。 反观明军一方,李定国麾下大军基本以冷兵器为主,鸟铳手与弓弩手为辅,军中仅有十三头战象,且兵力少于安南军。 即便如此,李定国仍然勇敢 的率军迎战,大战打响后,安南军以三十八头战象开路,向夏军主动进攻,夏军则集中火炮,向敌军战象射击。 战象虽然体型高大,但终究还是血rou之躯,而且也是极其胆小的动物,在隆隆炮声中很快就惊慌失措起来,随后更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